中國加入四方會談機制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一方面體現在“四方集團”的國際聲望因中國的加入而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它可以作為中美兩個大國踐行“新興大國外交關係”的重要平台,借此加強兩國的合作,深化互信。
習近平任期內的中國外交,希望提升中國在巴以問題上的影響力。去年春天,中國在同一時間分別招待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習近平分別與他們舉行了會談,概括出針對中東問題的——我認為是缺乏想像的——“四點主張”,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接受半島電視台專訪時表示,這四點在中東地區獲得了廣泛的歡迎。
此外,中國中東問題特使吳思科在去年接受港媒採訪時曾透露,華盛頓一直在遊說北京,希望中方在中東和平進程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但吳思科並未說明,華盛頓希望北京以哪一種方式合作。或許,美方當時就提出了希望中方加入中東會談機制的想法,但問題卻是,過去的四方在核心問題上早就存在意見鴻溝,再拉一方進來,是否會加劇分歧?
美國國務卿克里自去年上台以來,出訪中東地區的次數超過10次,在解決中東長期存在的爭端議題上他可謂孜孜不倦。儘管克里促成巴以雙方的領導人重新回到談判桌,但外界普遍分析認為,從既存的僵局來看,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巴以都不可能達成全面的和平協議。
難怪以色列國防部長摩西·亞阿隆(Moshe Yaalon)會跳出來嘲諷克里,亞阿隆週二對媒體說道:“我們的國務卿來到我們這裡,好像是要來替我們做決定的,他感覺美國真的就是救世主了,他的一些行為讓人費解,”雅隆表示,克里在幫助以色列協調巴勒斯坦關係上起不到任何作用,他說:“或許只有一件事能幫到我們,就是趕快給我們的國務卿頒諾貝爾和平獎吧,這樣才能讓他早點離我們而去”。
卡隆因言語失當受到總理內塔尼亞胡的批評,其辦公室向克里貼出了道歉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