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于海峰:兩岸共同認同難走出意識形態的陰霾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0-13 00:33:05


第八屆兩岸發展論壇12日在浙江大學舉行(中評社 王永雪攝)
  中評社杭州10月13日電(記者 王永雪 孫儀威 李仕奇)黑龍江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系國際政治教研室主任于海峰12日在第八屆兩岸發展論壇上表示,兩岸民眾對國族建構問題有著不同的傾向,兩岸的共同認同始終很難走出意識形態的陰霾。如果缺少認同,兩岸會愈走愈遠。

  于海峰表示,近年來,隨著兩岸交往的加深與相互了解的增進,台灣地區人民的國族認同差異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多項民意調查顯示,多數台灣人民的國族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我是中國人”到“我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再到“我是台灣人”的轉變。
 
  于海峰認為,兩岸民眾對國族建構問題有著不同的傾向,大陸民眾通常認為無論從歷史還是法理而言,台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民眾可以不認同大陸地區目前的體制,但是不能否認自己是中國人。然而台灣民眾卻對“中國”概念有著多種理解,將之分解為國家、民族和制度等多個方面。

  在民族認同問題上,首先,兩岸民眾都認同同屬中華民族,即在民族認同面,兩岸存在著“水平性重迭(相互)認同”。不過,由於民族認同往往與國家認同混在一起,成為國族認同,因此,從民意調查中有時很難區分回答的是民族認同還是國族認同。

  于海峰指出,兩岸在制度認同上的差異是很明顯的,北京也是充分明了到兩岸制度方面的差異,因而在化解“制度認同”對“民族認同”或“國家認同”的障礙時,“一國兩制”的主張,同意給予台灣高度的自治權。

  于海峰表示,兩岸在“國家認同”上完全沒有交集;民族認同的交集很大,但是當與“國家認同”合流為國族認同時,分歧就開始出現;制度認同的交集很小。

  其次,來源于兩岸政治制度與意思形態的差異。意識形態是一種具有符號意義的信仰觀念和表達形式,它有否定其他一些行為模式和方式的傾向。于海峰認為,兩岸的共同認同始終很難走出意識形態的陰霾。

  第三,台灣與大陸相比,無論是人口、面積、資源等各方面,都相形見拙。無論在人口、土地面積,台灣較之中國大陸都小很多。于海峰指出,中國大陸經濟與政治力量愈大,台灣愈感受到可能被統一的恐懼。ECFA在台灣遭到質疑與反對,正是這種恐懼心理的反射。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