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涉及到史觀、史論、史實等多方面的問題。大陸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台灣是資本主義制度。大陸學者一般用唯物史觀研究歷史,台灣學者則受到西方理論的影響。在史觀、史論上,兩岸學者的差異仍大。即使兩岸學術界“共享史料、共同研究”,建立共同的歷史記憶仍然是任重道遠。但對於歷史史實,兩岸學者現在可以做出努力,盡量朝著還原歷史真相的方向努力。
褚靜濤認為,當前可行的做法是,聯合大陸、台灣及海外的學者共同研究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通過定期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方式,加強交流。對於抗日戰爭到底是共產黨領導還是國民黨領導這樣非此即彼的難題,可以各說各話、擱置爭議。可先從一些具體史實著手,如抗日戰爭中軍隊的死傷人數、民眾的死傷人數著手,台灣方面一般稱約有2500萬軍民犧牲,大陸一般稱有3500萬軍民犧牲,相差約1000萬人。可以加強對該問題的研究,盡量得出較為準確可信的數字。
歷史學研究中,作者選擇材料,褒貶史事、人物,做出價值判斷,容易造成學術爭議,甚至社會對立。而出版史料匯編,屬於如實展現某段史實,簡單易行,可避免許多爭議。當然,即使是沒有編者分析、評論的史料匯編,史料的取舍也間接反映了編者的某種政治傾向、學術旨趣。
褚靜濤表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目前可行的路徑是,兩岸學術界應加強搜集關於抗日戰爭的史料、實物,以及紀錄親歷者、當事人的證詞等寶貴材料,實地勘察抗日戰爭的戰場遺址。兩岸學術界可共同編輯、出版關於抗日戰爭的檔案資料匯編,讓歷史事實說話。此舉相對簡單易行,可操作性強,立竿見影。
(中評社報道組成員:王永雪 林艷 王秀中 張爽 趙宇鵬 杜川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