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陳支平:不應被忽視中華民間文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2-10 00:27:00


廈門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部主任委員、國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經濟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陳支平(中評社 王永雪攝)
  中評社泉州12月10日電(記者 王永雪)廈門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部主任委員、國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經濟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陳支平昨日在第三屆“中華文化發展方略——兩岸四地文化沙龍”上表示,分析中華文化對於世界文化的影響的途徑,不應忽視中華民間文化特別是中國東南沿海區域民間文化對於世界的傳播。從明清以來,中國東南沿海區域民間文化的對外傳播,已經逐漸成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主體。

  近年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人們在探尋促進中國文化對於世界文明進步有著更大影響力之道的同時,也感嘆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整體格局中的式微。從文化傳播史的角度來考察明清以至民國時期中國文化與世界文明的碰撞與交流,以及這種碰撞與交流的歷史走向和經驗教訓,無疑對於我們全面客觀地了解中國文化對於世界文明進步的貢獻,從而以更加廣闊的視野來審視明清以來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相互影響及其歷史地位,有所裨益。

  迄今為止,學界對於中華文化對於世界文化的影響,習慣性地局限在上層文化即中華經典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對外傳播史之上,而忽視了中華民間文化特別是中國東南沿海區域民間文化對於世界的傳播。這種看法無疑是十分偏頗的,事實上,從明清以來,中國東南沿海區域民間文化的對外傳播,已經逐漸成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主體。

  陳支平表示,明代中後期以來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具有兩個層面與兩種途徑,即由西方傳教士及中國上層知識分子翻譯介紹到歐洲的以儒家經典為核心的意識形態文化,以及由沿海商民遷移海外所傳播過去的一般民眾生活方式的基層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世界文明格局的變化,這兩種文化傳播層面與途徑,並沒有殊途同歸,形成合力,而是經歷了不同的艱辛掙扎的發展歷程。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