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專譯:中俄軍演抵禦美日 著眼未來中東利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5-05 00:12:59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兩邊陣營的軍事佈局即便是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也與中日美的緊密經濟合作分不開。這看上去似乎很不尋常,那是因為:冷戰的主要特徵就是戰略競爭與經濟合作並存。中國之所以能夠在地中海展示武力卻沒有受到阻礙——與普京治下好戰的俄羅斯一起——就是因為軍演不會影響中國與任何國家的經濟關係,包括美國和歐洲各國。這也是“新冷戰”的博弈模式。

  不過從地緣政治角度並沒有完全解釋為什麼選在地中海軍演。海軍軍演無論放在哪裡都可以達到相同的目的,在其他地方可能表達出的信號更強烈,因為中國海軍在地中海的影響並不顯著。

  而區域性的原因則更能全面解讀本次軍演。中國近年派遣艦隊去營救或撤離大量中國工人的次數增加了一倍,這些行動都是由於區域不穩定而使後者陷入危險當中。第一次發生在利比亞——在2011年扳倒卡扎菲的動亂和轟炸行動中,近3萬5千名中國工人被迫撤離。第二次是在今年3月末4月初,中國艦隊到也門撤僑,因當地局勢進一步惡化,同時沙特阿拉伯的空襲已升級。

  這些都使得中國希望在中東和北非成為更加有影響力的角色。目前,中國領導人並無意接過美國在中東維持霸權的角色——維護地區穩定和促進石油買賣。不過,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把中東涵蓋在為發展中國家制定的基建計劃當中,並為中國工人們建立大量的居住地。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中國的策略是建立政府之間的夥伴關係,為國內經濟發展保持穩定的原材料供應。中國的政治影響力是獲取經濟利益的輔助工具。在利比亞的策略則是引入更多的中國人——近四萬中國工人可能還在阿爾及利亞工作和生活,而其他非洲地區也有不少,但確切的數字難以統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編譯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