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專譯:伊核協議證明美國力不從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7-17 00:21:11


 
  協議的支持者則認為,儘管解封的巨額資金可能會破壞中東的穩定,但核不擴散在長時間所帶來的利益將會彌補這個缺陷。確實,協議將大幅限制伊朗的鈾產量和核燃料再加工;而原則上來說,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察員得以進入可疑的軍事地址;協議還允許各國對伊朗的鈾礦和濃縮設施進行監察。

  但不能忽視的是,協議讓大多數伊朗的核設施原封不動。10年後,伊朗可以隨意地進行鈾濃縮,並在15年後得以在隱藏於庫姆山上的工廠開工。也就是說,伊朗被允許繼續持有具工業規模的核項目,以換取它本來已經同意了的監視和搜查——何況伊朗在3年後(2006年)就已經違背了當時的諾言,上述這些都向世界傳達著一個怎麼樣的信息?協議似乎與奧巴馬希望建立無核武器世界的理念背道而馳。

  同時,恐怖主義的問題也不能忽視。特別在“911”以後,美國一直致力於孤立和懲罰那些贊助恐怖主義的國家。記載著這些國家的名單略顯混亂,比如朝鮮的支持已經是過去時,並沒有什麼威脅,但伊朗就一直被美國國務院定性為資助恐怖主義的主要國家。所以這個由奧巴馬促成的協議不僅令伊朗受益,還為後者提供了政治合法性,沒有要求德黑蘭停止支持其代理人。

  儘管協議存在著上述各種缺點,但也可能物有所值。如果伊朗堅守承諾且態度日漸溫和,奧巴馬就成功把核武器從這個世界上最危險的政權手中移除。他甚至可以趁此“戰略機會”實現外交關係協會榮譽主席蓋博(Leslie Gelb)口中的“將伊朗從敵人轉變為朋友”。不過鑒於伊朗人在談判當中的敵對態度,這種可能性並不大。

  也許這次協議真正的好處,至少從奧巴馬的角度來說,可以為美軍全面撤出中東地區鋪路。經過了10年的戰爭和重建,該地區變得更為動蕩,甚至比“911”時期更加危險。美國《大西洋雜誌》評論員Peter Beinart支持該協議,認為現在的批評者只是“因為美國無法面面俱到而責備奧巴馬”。可能在伊朗核問題上,美國的領導力已經行使到了極限。如果是這樣的話,奧巴馬應該跟我們說實話。核協議其實並不是對美國領導力的又一次肯定,而是美國力不從心的證明。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