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根號航母巨大的飛行甲板(中評社記者 余東暉攝) |
中國對海軍的建設正引發軍備競賽。日本擴張其海洋力量,據格林納特所言,其中包括了與美國力量不相上下的船艦。日本的憲法制約了其防務自衛隊只能採取自衛行動,但是憲法許可日本自衛反導以及保護盟友。沒有什麼議程,比維護世界貿易所依賴的海洋秩序更重要,因此,格林納特認為,圍繞如印度,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越南,新西蘭,澳大利亞,韓國以及菲律賓等國家,形成千艦海軍力量,是一個很合理的說法。
世界史上比機帆並用更重要、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海洋事件是,鸚鵡螺號核潛艇(USS Nautilus)1955年1月17日下水,並發佈訊息“以核子動力前進中(Underway on nuclear power)”。擁有核動力的海軍才有立足之地,專管制海權以及部隊投放的眾議院軍委會小組委員會主席蘭迪·福布斯(Randy Forbes)指出,美國海外基地變少了,但是高效率的航空母艦所到之處,即為美國土地。
一位中國智庫人員認為,中國是外向型經濟體,其經濟活力、政治穩定以及地緣地位,都依賴海運以進口自然資源和出口產品至遙遠的市場。福布斯認為,中國這個與鄰居之間存在水域爭端的國家,讓美國海軍焦慮。福布斯擔心中國發展“航母剋星”的反艦導彈,會讓美國的航空母艦遠離中國領土,包括中國聲稱擁有主權的海域。福布斯還指出,一艘航空母艦花費將近130億美金,但能維持國力50年,該性價比可以被接受。海軍,包括其海軍陸戰隊,是美國軍中主力。
問題是,美國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揮霍勇氣之後,已感沮喪,對兩代風格截然不同的總指揮官——一個魯莽而一個懶散,亦感驚惶,還會支持美國投放軍力嗎?海軍要以裝備來回答這個問題,海軍的行動要以“每一代人都活在戰爭年代,或後世歷史學家口中的‘戰間年代’”為假設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