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對新型海底力量的狂熱將地理地形的影響拋到了身後。但我們不能只在乎能監視的水域範圍大小,不是嗎?要知道,我們還須在航海地形所設定的固定範圍內作業。海員要身處何處,才能發現在水中行進的敵人,或者監視並管理來往航運?即使擁有再拉風的設備,也沒海軍能透視一切。縱觀歷史,發現船隻的最佳地點不外乎其始發港、其目的地(如果能獲知的話)以及類似海峽等聯絡點——船隻需要在聯絡點處集合,然後從A地去B地。
比如,在東北亞,琉球島鏈的存在讓需穿其而過的條條航道匯聚,使中國東海以及西太平洋之間的東西向通路變得狹窄。這些狹窄的通路易被監控或被關閉,相比之下,在廣闊的海洋上則難以發現對手。同樣的,馬來半島和印尼群島也將中國南海和廣闊的印度洋之間的航運關進了擁擠的航道之中。
無人潛航器進駐於此等地緣節點,將加強美國的存在,改善因規模不足而不能時刻到處巡航的艦隊的警覺性。這些“哨兵”能提高艦隊行動,海上封鎖,路徑阻絕,再不然就控制海上主要航道等行動的成功率,尤其是當科技能實現遙控它們的時候。一個世紀前的歷史學家朱利安·斯泰福德·科貝特爵士(Sir Julian S. Corbet)分類了海軍應執行的基本功能,在他看來,海軍的存在是為了非議強大對手所擁有的制海權,奪走對手的制海權,並好好利用已在手的制海權。無人潛航器計劃若擔下此任務亦不賴,其加入艦隊之後的表現亦可以此標準來衡量。
比如,潛艇仍然是海上封鎖的絕佳平台,當美國和盟友的水面艦隊嘗試集結足夠的戰鬥力量以贏得控制權時,他們可以穿透並在敵方水域肆虐。無人潛航器可以作為潛艇艦隊的眼睛,擴大攻擊型潛艇的戰鬥範圍,超越這些艦隻的魚雷有限的攻擊面。當戰鬥初現其形,無人潛航器能向外推進艦隊的防衛前沿,與其他傳感器合作,讓指揮官們獲知周遭的情況,把水面以及水下的威脅扼鎖在海灣處。充當艦隊的前衛,保衛水下腹地,以及幫助完成作戰計劃,可是個不小的成就。
當美國及其盟友控制爭議水域時,無人潛航器仍有用武之地。贏得制海權,就有控制航運,封鎖敵方海岸及其地面部隊等特權。例如,在兩棲艦艇駛入近岸以投放海軍陸戰隊員或士兵之前,可派瀕海作戰艦隻前往雷區,用它們的無人潛航器來掃雷。保持觀察航海地形的節點部位,有助於海軍阻斷敵人在公海的威脅行動。簡言之,無人潛航器可謂是艦隊的新馱馬。
衡量無人潛航器計劃進展,我的指標是其技術是否足以實現上述功能,以及是否符合朱利安爵士提出的地緣海洋戰略。對於一支囊中羞澀的海軍而言,無人潛航器會是包治百病的良方嗎?答案不得而知,但是開發它最大的潛能是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