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劉俊:文化交流是最令兩岸民眾動心的一翼
http://www.CRNTT.com   2015-10-30 00:58:05


南京大學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劉俊教授29日出席2015台灣民情學術研討會。(中評社 張爽攝)
  中評社北京10月30日電(記者 張爽)南京大學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劉俊教授29日在2015台灣民情學術研討會上發表觀點稱,中國文化是兩岸共同的文化根基,也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最大公約數。文化交流是一種精神互動,是一種心靈交流,精彩豐富的中華文化可以在兩岸交流中發揮重要作用,能讓兩岸人民彼此“共感”,互相“心動”。

  劉俊以青春版《牡丹亭》為例,展示了文化交流在兩岸建立“心靈契合”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劉俊認為,白先勇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是兩岸交流的經典之作。從青春版《牡丹亭》延伸出來的媒體報道、相關書籍、專業學術研討會和大學教學活動,無不由兩岸文化人士共同參與,這些文化成果、文化活動和文化行為,凝聚的是兩岸民眾共同的文化關懷和文化共識。

  劉俊認為,在白先勇“堅守、傳承、推廣、弘揚”理念的引導下,昆曲成了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符號,白先勇的強力介入,不但使昆曲在表演上有了“代”的延續,而且在觀賞上,也“引入”了大量年輕人。兩岸民眾無論是專業的昆曲界人士,還是一般的普通昆曲觀眾,通過昆曲的中介,有了交流,有了共鳴,在昆曲中發現了中國文化的優雅、精致和美,昆曲成了兩岸民眾共同的文化興趣點和共同的文化話題。

  劉俊認為,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除了白先勇作為青春版《牡丹亭》的靈魂人物,將台灣先進的文化製作理念、文化藝術呈現手段引進大陸之外,大陸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演出部門(蘇昆和各地劇院、劇場)的通力合作、大學校園的熱情擁抱,也是青春版《牡丹亭》能夠在兩岸大獲成功的重要原因。

  劉俊認為,青春版《牡丹亭》以文化為媒質,以“養心”為旨歸,搭建兩岸和平發展的橋梁。面對共同的文化遺產(昆曲),由兩岸民眾共同繼承、維護、更新、享受、弘揚,並在對共同文化遺產繼承、維護、更新、享受、弘揚的過程中,形成強烈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共識,凝聚共同的文化歸宿感,產生共同的文化感情,使文化成為兩岸和平發展的“心”的橋梁。

  劉俊說,《易經》有雲:“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人文”而“化成天下”,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用禮儀、風俗、典籍,以教化天下蒼生。假如我們把昆曲也當做一種“典籍”,那麼通過青春版《牡丹亭》這個典籍“樣本”,我們看到了兩岸同心協力,借助這個“典籍”所發揮出來的巨大正能量。從中也可以得出這樣的啟示:如果兩岸能將文化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通過文化交流,借助這座”人文“的橋梁而”化成天下“(兩岸),那對兩岸民眾”心“的溝通將產生重要影響,對兩岸和平發展的作用和意義,無疑十分巨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