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蔡公時之死敲響抗日警鐘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7-08 15:53:00


  蔡公時先生生於1881年,我對這一年總是有著特殊記憶。這一年是魯迅出生的年份,一個小說家對歷史有興趣,想起近現代史的人物,忍不住就要用自己熟悉的魯迅為參照。譬如想到甲午海戰,那一年魯迅十三歲,一個十三歲的孩子會如何看待這場戰爭。又譬如到了辛亥革命,魯迅正好三十歲,這一年,他又做了什麼,歲數相仿的年輕人又怎麼樣。

  甲午海戰是中國近現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節點,毫無疑義,十三歲的孩子弄不明白來龍去脈。對於魯迅來說,祖父下獄父親病重,家道中落,他充分感受了世態炎涼。有關蔡公時青少年時的文字記錄很少,能想象的就是這些十三歲的孩子,對日本的認識完全取決於周邊人態度,大人們會怎麼議論,私塾老師會怎麼說。

  十年以後,蔡公時和魯迅都到了日本,幾乎同時進入弘文學院。這時候,他們已是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弘文學院有點像日本人辦的新東方,屬於日語速成學校,或許留日學生太多的緣故,來自江西的蔡公時與來自浙江的魯迅,並沒有在這結識。1928年,蔡公時在濟南取義成仁,魯迅似乎也沒留下任何文字。這非常遺憾,因為我們沒辦法知道他當時對這個重要事件的看法。

  甲午中日之戰改變了中國命運,讓國人充分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意識到要打仗,光靠嘴狠是不行的,光靠生氣也是不行的。戰爭有時候避免不了,打鐵還需自身硬,這一仗的結果,是台灣割讓了,大把的銀子賠了。然而中日之間的對立情緒,還遠沒有後來那麼嚴重。中日關係越來越壞,仇恨越來越深,變得你死我活,非要再打一場大戰決定生死,那是後來的事。當年很多年輕人,對清政府未必有多少好感,對小日本也談不上恨之入骨。人心在思變,無論朝廷還是民間,都覺得應該虛心向日本學習,都覺得到日本去,能學到一些先進的東西。

  留學日本是那個年代很亮麗的一道風景線,中國的革命黨人,絕大多數都和日本有關,這裡面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革命,反抗清政府,被迫流亡到了東洋;一是受流亡的革命者影響,在日本的青年學子紛紛參加同盟會。一般來說,與留學歐美的學生相比,留日的年輕人要激進很多。徐錫麟和秋瑾是留日學生,陳獨秀和李大釗是留日的,汪精衛和蔣介石也是留日的。汪後來成了大漢奸,但是“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這兩句詩大家都應該知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