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傳統國家觀中的另一個重要理念是“大一統”。“大一統”的歷史觀和政治理論是儒家的思想,但孔子本人並未使用過這三個字。首創“大一統”這一命題的是《公羊春秋》的作者公羊高。從華夏文明是中國本源的觀念出發,“大一統”的國家觀有幾個重要內涵。國家“一統”的標誌,不是國家政權是否“統一”,而是“華夏文明”的存在;也就是說,代表華夏文明的中國的存在,不受國家治亂的影響,它是永恒的。
許世銓認為,1949年以後,大陸在承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同時,也與時俱進地處理國家統一問題。自從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理論之後,大陸的統一觀已經有了創新性的發展,不完全要求絕對的“政治上的服從”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創了一個國家中允許存在不同社會制度的理論。
關於中國歷史上的分裂問題,許世銓認為,不應一概予以負面的排斥與批判,而應依據一分為二的辯證法和實事求是的唯物論來對待。中國歷史上確實有為了個人的權欲,分裂國家、武裝割據,甚至甘當“兒皇帝”的石敬瑭之流,但他們已經永遠地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但是如果以中國歷史發展的宏觀視野來看,可以說分裂是中國社會“新陳代謝”進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階段。
古希臘政治家和歷史學家波利比奧斯有句名言:“歷史為從事公共事務的人提供了最好的訓練。”許世銓說,他通過查閱歷史學家們有關中華民族傳統歷史觀和國家觀的論述,更為深刻地理解了中山先生的兩段話,更加堅信:國家一定要統一,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和標誌;國家一定會統一,因為在中華民族歷史的長河中,統一是“常”,是河水,分裂是“變”,是浪花。
(中評社報道組成員:王秀中、林艶、王永雪、張爽、趙宇鵬、杜川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