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台灣青年涂豐恩:從故事中觸摸歷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7-30 00:32:43


涂豐恩(中評社 張爽攝)
  中評社香港7月30日電(記者 張爽)“不管是多麼學院派的歷史,都可以寫成一個個每個人都可以親近的故事。”台灣大學歷史系碩士、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候選人涂豐恩對香港的聽眾說。

  因為喜歡說故事,涂豐恩跟朋友們一起創辦了“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不到兩年的時間,網站吸引超過1300萬人次造訪。昨日,塗豐恩應光華新聞中心邀請,與香港聽眾分享了他對歷史故事的觀點。

   “台灣90年代有個電視節目叫‘金曲龍虎榜’,裡面經常會看到的名字就是劉德華、郭富城,這說明台灣受香港文化影響很深。”涂豐恩說,雖然台灣對香港不是很陌生,但是對香港的歷史、文化知道的很少,這中間存在著一個落差。

   涂豐恩認為,一個好故事,具有改變現實的力量;一個好的歷史故事,不僅能幫助我們認識過去,更能讓我們理解現在、想象未來。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歷史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是背不完的年代數字、泛黃的故紙堆,為什麼要去做一個講歷史故事的網站?涂豐恩說,想做這個事情,動力是因為“不滿”:首先是對台灣的媒體不滿。台灣看不到國際新聞,沒有文化版面。第二是對學術界的不滿。學術界越來越僵化、無聊;第三是對出版界不滿。台灣每年出版兩萬多本書,但是大部分都是譯本,缺乏對現實的回應。

   涂豐恩創辦“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是為了修補這些讓他“不滿意”的地方,他說,學生們從書上學到的都是正統的歷史,跟自己的生活經驗關係不大,從生活中發現歷史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比如,壽司的歷史、豬排飯的歷史看似不起眼的、很瑣碎,但是從中可以看出一個大的時代背景。

   涂豐恩認為,歷史還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從過去想象未來的契機。“沒有歷史,何來文化。台灣的創意產業要想講文化,就必須回歸歷史。”

   學術界經常用一些專業化的名詞讓人對歷史望而卻步,塗豐恩說,學術研究像蓋一座城堡,壁壘森嚴,歷史故事就像一座花園,花園是可以邀請每個人進來的地方。塗豐恩舉例說,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怎麼讓美國人理解這個概念呢?就告訴他們,這相當於美國總統連任15任。“為了轉譯知識給陌生的讀者,需要一些巧思。”

   涂豐恩說,美國歷史學家史景遷的書在台灣被當做教科書來讀,“台灣的歷史研究是不錯的,但是到頭來把一個美國人寫的書奉為經典。台灣寫的美國歷史、日本歷史在哪裡?”

   說起下一步計劃,塗豐恩說,他和朋友們打算做一個叫“說書”的項目。“台灣文化討論的空間在萎縮,希望大家來寫寫對一本書的評論。書的意義不在於給你一個簡便的答案,書會給你一個問題,呈現一個議題,而不是一個議題的終點。”

  涂豐恩還打算聯合其他年輕人一起做“知識共和國”。“歷史是切入各種知識的切入點,每個人可以耕耘不同的領域,但有一些理念是可以共享的,有一些目標可以共同奮鬥。”塗豐恩說,這些擁有不同知識的人在一起,互相分享,就組成了“知識共和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