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傅華:媒體融合時代呼喚媒體人文化自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1-18 12:43:17


 
  柏拉圖在《對話錄•泰阿泰德篇》中提出了知識的三個條件:被驗證過的,正確的,被人們相信的。

  數據、信息、知識、智慧,構成人類智能的不同層次。毫無疑問,口耳相傳的消息不是新聞,無序堆積的數據不是知識,而一時獵奇、碎片表達當然也不可能啟迪受眾的心靈和智慧。人們需要媒體,無非是好奇、知情、審美、學習四種需求。學習乃是最高境界。讀報紙、看電視、瀏覽網頁,本質上也是積累知識、鍛造心智。

  因此,媒體人應當從泥沙俱下、眾聲喧嘩、人頭湧動的輿論環境中抽出身來,再忙再累再急,也必須冷靜、客觀、理性地辨析新聞事實,從紛紜事物、海量信息中理出頭緒、找到主題、悟得真諦。

  不僅如此,作為中國人,我們還必須熟悉並展示中國知識。中國的知識史源遠流長,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經史子集,蘊含著先民對世界、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也反映了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智性特征:綜合、感悟、圓融……以少總多,以簡馭繁。這一切,無疑會賦予媒體人以中國式思考,賦予新聞作品以民族特征。

  據統計,漢語傳播只占世界新聞數據的5%。這是因為,更多的人不能破譯漢語所攜帶的文化密碼,未能獲得駕馭漢語以實現傳播的能力。實際上,古老的方塊字,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一字一義,簡潔傳神,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典型符號、中國知識的直接載體。當代媒體人的理想境界應當是:運用漢語盡情揮灑,傳神寫照,“信達雅”地表情達意,生產新知。

  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E•帕克曾經深刻地指出:“最早、最基本的知識形態之一”是新聞的真正本質。一旦我們接近這一本質,新聞無論在網上,還是經由傳統渠道傳播,對受眾來講它都將變得更加有用。

  四、增進認同

  認同,Identification,指身份確認、心理歸屬。它是由血緣、地域、語言、環境所規定的對故土家園、民族國家的深情依賴和無私熱愛。

  認同乃是一種綿延不絕的文化情結。由於構建了每一個人與特定組織和地點的內在聯繫,因而它與生俱來地成為人倫親情、公序良俗乃至民族大義的第一塊基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