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習近平:絲路精神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
http://www.CRNTT.com   2018-02-22 11:03:40


(圖片來源:網絡)
  中評社北京2月22日電/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篳路藍縷,穿越草原沙漠,開辟出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我們的先輩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古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書寫了人類發展進步的新篇章。中國陝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等,見證了這段歷史。
 
  古絲綢之路綿亘萬里,延續千年,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
 
  ——和平合作。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國漢代,一支從長安出發的和平使團,開始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鑿空之旅”,這就是著名的張騫出使西域。中國唐宋元時期,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同步發展,中國、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環、馬可·波羅、伊本·白圖泰都在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留下了歷史印記。15世紀初的明代,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話。這些開拓事業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使用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一代又一代“絲路人”架起了東西方合作的紐帶、和平的橋梁。
 
  ——開放包容。古絲綢之路跨越尼羅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眾的匯集地,跨越不同國度和膚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種族求同存異、開放包容,並肩書寫相互尊重的壯麗詩篇,攜手繪就共同發展的美好畫卷。酒泉、敦煌、吐魯番、喀什、撒馬爾罕、巴格達、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寧波、泉州、廣州、北海、科倫坡、吉達、亞歷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記載這段歷史的“活化石”。歷史告訴我們:文明在開放中發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互學互鑒。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易貨之道,更是一條知識交流之路。沿著古絲綢之路,中國將絲綢、瓷器、漆器、鐵器傳到西方,也為中國帶來了胡椒、亞麻、香料、葡萄、石榴。沿著古絲綢之路,佛教、伊斯蘭教及阿拉伯的天文、歷法、醫藥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養蠶技術也由此傳向世界。更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識交流帶來了觀念創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國發揚光大,在東南亞得到傳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國,受到歐洲萊布尼茨、伏爾泰等思想家的推崇。這是交流的魅力、互鑒的成果。
 
  ——互利共贏。古絲綢之路見證了陸上“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的盛況,也見證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數”的繁華。在這條大動脈上,資金、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商品、資源、成果等實現共享。阿拉木圖、撒馬爾罕、長安等重鎮和蘇爾港、廣州等良港興旺發達,羅馬、安息、貴霜等古國欣欣向榮,中國漢唐迎來盛世。古絲綢之路創造了地區大發展大繁榮。
 
  ——摘自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2017年5月14日)
 
  背景資料:
 
  鎏金銅蠶:漢代銅器,國家一級文物,於1984年在陝西省石泉縣前池河出土,高5.6厘米,腹圍1.9厘米。質地為銅,鎏金多脫落,蠶體飽滿,形象逼真,說明當時人們通過蠶桑生產已熟悉蠶的生理結構。“鎏金銅蠶”可謂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紐帶作用的標誌,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養蠶繅絲技術和絲織品貿易在漢代中西貿易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黑石號:是指1998年德國打撈公司在印尼勿裡洞島海域一塊黑色大礁岩附近,歷時近一年打撈的一艘唐代時期的沉船。該船只結構為阿拉伯商船,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西亞、北非的中國貨物,僅中國瓷器就達到6.7萬多件。出水的文物包括長沙窑、越窑、邢窑、鞏縣窑瓷器,還包括金銀器和銅鏡;其中3件完好無損的唐代青花瓷盤尤為引人注目。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