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巍說,以前美國提到中國時都是用“competitor” (競爭者),與中國關係友好時用“partner”(合作者),“當美國用‘competitor’的時候就意味著美國對中國的定位已發生變化。現在‘rival’比‘competitor’語氣更重,是很不友好的,但還沒有達到‘enemy(敵人)’的程度。”
因此,李巍認為,雖然國情咨文里對中國只有一句話的表述,但是卻體現了兩個月以來,“中國是美國的對手”,這個定位已非常明確。
李巍進一步分析,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標誌著美國對中國的“接觸”戰略已經結束。該戰略的核心就是將中國塑造成美國的合作夥伴,或者說是美國體系中的成員,讓中國成為像美國一樣的自由民主國家。
“2017年以前美國對華態度是比較模糊的,特朗普怎麼看待中國也不清楚。雖然特朗普在競選期間發表了很多對中國不友好的言論,但是其上台一年來的表現,並與習近平主席實現互訪,可以看出他還是希望與中國達成一些交易,且希望中國能貫徹‘美國優先’戰略的。”李巍說。
“如果說過去一年是雙方的磨合與試探期的話,那麼在了解中國後,美國對華態度發生改變,因此,2018年中美關係是個非常嚴峻的形勢。”李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