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常修澤:推進“一帶一路” 經濟結構需轉型
http://www.CRNTT.com   2015-10-25 00:57:12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中評社 高映竹攝)
  中評社香港10月25日電(記者 高映竹 莊恭誠)昨日,由亞太法律協會籌辦“一帶一路”法律界角色與機遇論壇在香港順利舉行。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在論壇中做主題演講“一帶一路與經濟結構轉型”。他指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必須與經濟結構轉型相結合,且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需以“人的發展”為基本導向。

  常修澤以“人本型結構”作為核心範疇貫穿進中國經濟的六大結構進行深入解析。

  第一,需求結構。常修澤指出中國經濟結構存在的突出問題首先是需求節後,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他提出我們需瞄準“居民消費率”。

  他說,基於對“十三五”規劃時期投資、出口以及居民收入等因素的綜合分析,可知總消費率估計56%左右,其中居民消費率至少應在43%以上,而目前,調整後的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居民消費率只有37.7%,要到達43%需要一年提高一個百分點,這就需要釋放民間消費潛力,打造“人性化消費”新格局。

  第二,供給結構。常修澤說,“就2014年與2012年世界服務業增加值占比的平均水平70.2%相比,仍差22%,另就服務業就業指標而言,2013年中國占比僅為38.5%,而美國2010年就是81.2%。”

  他認為,在中國“十三五”及未來一段時間內,需瞄準與人的發展直接相關的現代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從產業結構中,逐步從以工業為主導轉向以服務經濟為主導;補充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的“短板”;大力開拓“大健康產業”
等生活性服務業新領域。

  第三,在要素投入結構中,需瞄準人的“心靈放飛”和萬眾創新。

  常修澤提出,要素投入轉型的核心是“創新驅動”。這包括兩個驅動,一則驅動經濟發展;二則驅動人的發展。他說,這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加強在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和品牌的研發,其次,推動萬眾創新,培育和早就千千萬萬各種“創客”。當然,他提到,這一過程中必須保護創新知識產權。

  第四,資源環境,常修澤提出,需要關注生態福祉和環境人權。

  常修澤指出,實現此目標,需要從四條線推進,第一,技術線。第二,結構線。第三,政府線。第四,市場線。“習近平同志在海南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他還說,“若能按照上述四線推進,中國的生態福祉就能得到提高,環境人權也得到相應保障。”

  第五,城鄉結構,常修澤提出,需瞄準填平城鄉之間人的制度鴻溝。

  “推進過程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 常修澤解釋說,“但基本思路是著力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和城市內部“二元結構”這樣一個“雙二元結構”的問題,實現“城鄉一體、城內融合”。他說,“首先,應著力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以城市共榮為前提,實現鄉村與城市的共存,其次,著力解決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的問題,是農民市民化。”

  此次論壇主題是配合中央政府早前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政策,促進法律界人士對“一帶一路”的認識和瞭解。論壇主要探討法律界在“一帶一路”的具體推進中在操作層面可提供的助力,法律界專家、學者從法律實踐的角度,深入剖析了與之相關的風險和機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香港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