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一帶一路機遇大還是風險大?
http://www.CRNTT.com   2015-11-29 00:13:34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陳廣漢。(中評社 張爽攝)
 
  陳廣漢認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模式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中國治理的模式是基礎設施投資現行,是以產業合作為重點,可以讓不同文明和平共處。”

  陳廣漢表示,中國有幾條發展經驗可供其他國家借鑒,分別是對外開放、市場化改革、引進外資、建立基礎設施現行、發揮比較優勢以及嵌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

  陳廣漢認為,“一帶一路”建設應當處理好幾個關係,比如一帶一路建設如何帶動國內經濟發展;政府引導與市場驅動應當如何配合;經濟風險與政治風險應如何防範;經貿和人文交流應如何平衡以及中國治理模式與現行治理體系應如何改進。

  北京對外經貿大學全球化與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所的王志民教授認為,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經濟大國,但中國經濟大而不強,此時中國還不是經濟強國,仍然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中國經濟發展不僅需要引進外資及充分挖掘內生動力來實現,同時也要靠對外投資的外生動力即投資對象國的互利共贏來推動。正確選擇投資地,確保投資收益,防範投資風險,這的確由市場導向來決定,但也需要與其他國家建立相應的經濟貿易機制來規範和保障,‘一帶一路’構想無疑是最佳選擇。”王志民說。

  王志民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發達國家推出“再工業化”戰略,發展中國家開始大力發展製造業。中國同時面臨發達國家的高端製造業回流和發展中國家中低端製造業分流的雙重挑戰,必須通過產業結構升級來應對。然而,中國經濟出現新常態,要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就必須實現由主要出口一般工業品向主要出口高技術產品、現代信息技術和服務轉變,產能轉移便迫在眉睫。 

  王志民表示,產能過剩無疑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巨大包袱,但處於工業化中期的中國製造業相對於處於工業化初期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垂直分工,經濟互補性很強。如果中國的產能轉移到處於工業化初期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將極大彌補這些國家的技術不足,很快就能轉變為生產能力和市場需求。“如今,石油、鋼鐵、水泥等大宗商品價格下降,那些主要靠能源出口的發展中國家同樣遇到極大的經濟困難。對於這些國家而言,轉變發展模式,發展製造業,是最佳選擇,也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能合作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王志民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