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中國科技網記者:今年兩會期間供給側改革是一個熱詞,我們看到國內一方面需要去庫存、去產能,同時還有老百姓在每年節假日期間把大量的錢帶到海外消費,這就說明我們的產品還不能夠滿足國內的需要,我們的產業創新能力還不強,無法創造新的產品和新的創新服務。請問萬部長,在“十三五”期間,我們如何加強產業科技創新,讓創新真正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萬鋼:國家開放了,旅遊發展了,人們都走向各國,去旅遊的同時採購一些商品回來,這也是人之常情,我們每個人都會這樣做。但是從人們採購的行為看起來,也看到了我們市場供給的一些不足。因為一些別的國家的商品可能人們更喜歡,從這個角度上,我一直在說市場有很大的潛在需求,雖然我們國家製造業發展很快,規模也很大,但是怎麼樣跟緊市場潛在的需求,怎麼樣挖掘一些產品,做好市場導向和導向市場,關鍵問題就是要進行“推進供給側的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還是要提高我們的創新能力。我們國家從本世紀初制定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時,還處於基本全面跟蹤的狀態,經過十多年發展,我們逐步進入了跟蹤、並行和領跑並存的狀態,但是跟蹤的還是大部分。所以我們創新政策的指向要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強集成創新,面向市場的需求供給,同時也進行引進吸收消化和再創新。
萬鋼:從這個角度看起來,我們的移動通訊,第二代基本是引進的,第三代就有一些我們自己的設計,第四代已成為全世界兩大標準之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最重要的還是用戶的需求。第五代移動通訊,我們的企業都加強了研究,將推動我們的移動通訊技術有更快的發展。高鐵從引進的250公里跨越到自主創新的380公里,到現在的譜系化,這都是我們在落實創新政策、改善產品供給結構、推進供應側結構性改革所做的實實在在的工作。一些引領性的工作,比如第四代高溫氣冷堆,特別是在基礎研究領域,生命科學、物質科學、量子調控通訊領域等等,這些都在走向世界最前沿。
萬鋼:這次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當中特別提出了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的體會:第一要增強我們的創新能力,發揮創新的新動能。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新產品正在走向世界,一些區域的創新政策正在落實,但是在結構調整上,科技創新形成的新動能還太小,需要進一步提升。這就需要一方面落實好各項政策,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全社會,特別是青年人的創新積極性。第二就是要著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要有積累,要有發展。潘建偉十多年來一直在量子通訊領域進行研究,可以從量子通訊的發展上給大家介紹一下怎麼從基礎研究走向應用。
潘建偉:科技的發展是需要有一個過程的,比如說我們國家科技的發展有這麼幾個階段,第一步是有一些科學家回來,搞了兩彈一星,奠定了國防科技強大的基礎,我們就會有一個比較穩定的環境來發展經濟。改革開放以來,前面主要是要素驅動,所以財富的獲得需要科技創新的含量並不是太高。慢慢就不行了。現在大家問為什麼高科技的成果不多,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從前大家覺得不需要高科技也能創造財富。另外一方面,基礎研究也是需要有積累的,其實按照量子通信來說,從2001年就開始在國內籌建實驗室,那時候我們做的是一些很小的文章,只是做基礎研究方面的事情。但是我記得1999年我還沒有回國之前,國外的高科技公司來找我,問願意不願意和他們合作,做他們的首席技術官。當時國內的企業對這個東西不是太有興趣,所以我們前面走得比較艱難。隨著後來國家投入的增加,到了2008、2009年,因為有大量的積累,高科技的企業開始慢慢成長,對這個感興趣了,國家的投入也開始增加了,慢慢我們可以探索實用化了。這塊我們一直立足國內做,也得益於國家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近些年有些科技企業,比如華為的研發費比整個科學院還要多。像阿里巴巴也和我們聯合建立了量子計算方面的實驗室,從這個過程來講,目前的高科技企業,我前段時間也聽到,阿里巴巴可能會造出一台類似Alpha Go的東西。更多高科技企業認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之後,加大投入,量子通信或者高科技技術就源源不斷地出來。我覺得我們十餘年來所走過的就是這麼一條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