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台灣會館不但保留台灣先人在北京生活的足跡,紀錄兩岸關係的發展的歷程,保存幾代台灣人共同的記憶。(中評社 林谷隆攝) |
中評社北京10月29日電(特派記者 林谷隆)位在北京前門大街大江胡同旁的台灣會館,在清朝是台灣士子進京趕考的落腳處,現在轉變成為北京市台胞交流服務中心,許多台灣人物與組織到北京交流都會安排來此一訪,包括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花蓮縣長傅崐萁、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等,這裡不但保留台灣先人在北京生活的足跡,紀錄兩岸關係的發展的歷程,保存幾代台灣人共同的記憶。
清代以來,不少台灣士子進京趕考,台灣會館成為他們落腳的地方,延續至今已有123年的歷史,是北京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台灣會館都是在京台灣人聚會和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見證在京發生的一些重大涉台歷史事件。
台灣會館,又名北京市台胞交流服務中心也被稱作“台胞之家”。除了服務台胞的功能,也兼著介紹台胞在京發展的狀況,會館主要分為京台交流史展示區、貴賓接待區、多功能會展區和民俗文化體驗區等四個展示區。
1941年,台灣作家鍾理和攜妻鍾台妹、兒子鍾鐵民來到北京,最初便寓居大蔣家胡同的台灣會館。鍾鐵民曾為台灣會館寫下贈言:“先父鍾理和到北京第一個落腳的基地,也是嬰兒的我北京的第一個家!這就是台灣會館。”
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在2016年11月3日率團到北京訪問,在京最後一個行程就是安排到台灣會館參訪。洪秀柱最感興趣的展覽,就是會館外“五人上書”的銅像,還讀了展牌上的句子“台灣人為了抗爭,不屈不撓”,認同這些在京台灣人擁有民族大義。
在京台交流史展示區中,最顯目的照片,就是2015年馬英九與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辦的“馬習會”歷史鏡頭,還有許多台灣人士、組織在台灣會館活動的足跡,保存幾代台灣人共同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