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現場:兩岸學者論兩岸文教交流
http://www.CRNTT.com   2019-06-18 00:10:06


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中評社 張爽攝)
 
  “問題是,宋斐如在台灣光復前後所提‘血濃於水台灣必須收複’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收複作為美國新殖民主義統治下的失地台灣呢?面對在‘雙戰構造’的反共親美意識長期播弄下基本上已經喪失中國心、中國情的台灣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在逐漸逼近的民族統一大業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又該如何消除他們‘可能發生的猶疑之念及不安之心’,從而爭取‘台胞內向’呢?”藍博洲說,這恐怕就是像宋斐如這樣的前行代台灣愛國志士留給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答卷吧。

  廈門大學台研院文學所朱雙一教授表示,70年代初保釣運動、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席位、尼克松訪華之後,港台、西方世界中充斥著妖魔化新中國的一面之詞的輿論環境,才開始有所鬆動和改觀,而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批旅美華人重返祖國探親觀光而後帶回美國的真切信息。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作品或言談,卻在北美華人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甚至掀起了一股新中國認同的熱潮,對於1979年後兩岸關係從敵對走向交流,起了橋梁作用,其重要價值應給予充分的肯定。

  朱雙一認為,1970年代旅美華人的“新中國”認同,建立在新、舊中國的縱向對比和中國、西方的橫向比較上,而又都以作者的親身經歷為基礎,因此這種認同是堅固的。像楊振寧、趙浩生等晚年都毅然回到祖國定居,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