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劍(中評社 張爽攝) |
北京聯合大學台研院教授朱松嶺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在黨的代表大會上,代表全黨意志明確提出的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對解決台灣問題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導意義。
朱松嶺表示,總結起來,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有五組關鍵詞構成的不同層次但又緊密相連的邏輯關係:第一,實現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是一體兩面,民族大義為國家統一提供歷史的正當性,國家統一為民族大義提供現實的生命力;第二,結束兩岸政治對立是實現中華民族持久和平的唯一保證。祗有結束兩岸的政治對立,才能消除兩岸乃至亞太區域動蕩的根源。兩岸政治對立反而凸顯“內戰法理”蘊含的“一中框架”,結束對立的前提和結果都是“一個中國”原則的表現,差別在於戰與和,不在分與合。二戰以後,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未分割;第三,結束政治對立,不是取消差異,而是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看到兩岸歷史中更深的共通性,並且在未來的和平交流融通中實現更高層次的共通性。兩岸融合發展,一頭牽著過去,一頭面向未來;第四,以人民為中心,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構建面向未來的兩岸命運共同體,反對“台獨”分裂。重視耐心化解台灣人民的心結,同時強調台灣問題是兩岸中國人的共業,我們需要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打造超越歷史情結的力量。祗有這樣,才能實現整個中華民族的心靈解放;第五,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壯大中華民族經濟。以我為主的融合發展方式,並非大陸的一廂情願,而是指向打造富有活力的民族經濟模式。“中華民族經濟”這個關鍵概念,既恢復了兩岸經濟民生密不可分的傳統歷史聯繫,又指明了兩岸在走過各自的現代化歷程後不斷趨同與共融的未來預期收益。不斷有機一體化的中華民族經濟,將是兩岸結束政治對立和實現社會融合的發動機和催化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國兩制”法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田飛龍表示,完全統一是二十大報告關於台灣問題的終極目標,且與民族復興存在強關聯關係。這一目標根源於中國共產黨設定的歷史任務,而這一歷史任務被認為是全體中國人的公共意志,是中華民族的整體政治判斷與實踐追求。“歷史任務”具有中國憲法上的規範性確認和承載,具有執政黨使命的神聖義務根據和責任倫理。二十大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與中華民族復興進程的里程碑,是新時代在思想體系與制度體系上基本成熟的標誌。二十大報告涉台論述在中央既往對台方針政策基礎上,充分凝練總結過去十年涉台涉外鬥爭與民族復興進程的新實踐、新論述與新思想成果,形成了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有關論述肯定並深化了“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及對愛國統一力量的政治支持,推動深化兩岸中國人的融合發展與國家認同的塑造,以心靈契合實現兩岸完全統一的契約式再造。中央堅持台灣問題的主權內政屬性並展開反“台獨”、反干預的綜合性鬥爭,為最終完成祖國統一及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作出了富有智慧、定力、進取心和制度理性的框架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