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12月17日電/據中國文化報報導,近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該名錄(名册),位居世界第一,這一話題再次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詞推上熱門。我國2004年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成為締約國之一,2011年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讓我國非遺真正實現有法可依。多年來,各級文化和旅遊部門針對非遺保護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研究、宣傳等舉措,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名詞被大街小巷的百姓所認知。
眾所周知,非遺保護與物質遺產保護最為不同的是主體不同,即是關於傳承人還是關於物的保護。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人的需求逐次遞升,被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非遺作為世代相傳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最早出現的初衷是滿足生存需求,對應的正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最基礎的需求——生理需求。因為當時手藝人祗有通過雙手創造出具有交換價值的技能或物質形式,才能滿足基本需要。如今,伴隨著我們的生活品質的提升,我們的幸福指數也呈上升的趨勢,非遺當下再次“被”需求,與最初的“被”需求便存在很大的不同。它帶給大眾的不再只是滿足生理、安全層面上的需要,更多的是感情、尊重甚至自我實現層面上的需要。
非遺傳承至今主要依靠口傳身授。在傳統技藝領域,手工技藝產物與機器產物相比而言最不同的價值在於它帶有手藝人的“溫度”,雖然器物可能不是十全十美,卻能展現出手藝人在創作時的心境以及手藝人對作品的態度。202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新增不少來自天南地北的飲食類製作技藝,如沙縣小吃製作技藝、火宮殿臭豆腐製作技藝、柳州螺螄粉製作技藝等等。這一領域技藝的增錄,可以讓百姓更為直接地通過味道感受手藝帶來的情感。通過手工技藝做出的東西,會因為有溫度、有情感而產生味道上的不同。
在當下傳統文化復興的大好局面中,作為受益最為直接的傳承人,關於非遺“被”需求的感知最為強烈。因為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無疑是對他們傳承保護非遺最具代表性的認可,而且各種政策傾向、資金扶持舉措並行,堅定了他們守正創新的信念。非遺保護工作者也一直關注在非遺重新“被”需求的過程中傳承人關於項目傳承的現狀及趨勢。查閱當下關於非遺保護相關的法規、制度、政策,除《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外,主要有《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以及各省區市出台的相關條例等,保護機構應該充分運用各級文化和旅遊部門關於非遺保護的相關政策,尤其在實踐調研過程中讓傳承人更加充分瞭解相關政策,讓傳承人可以詳細理解並合理利用政策扶持,使得手中的非遺項目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最終能夠達到中老(年傳承人)有所授、青少(年傳承人)有新途,才能讓非遺得以代代賡續。在文化產業的市場上,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政策瞭解非遺,著手運用非遺元素進行創意產出,在這一文化創意產出的過程中如何實現傳承人的價值,以及他們的作品通過怎樣的形式呈現,亦成為非遺“被”需求的推動點。近幾年高校加入非遺研培中,促進傳承人的手工技藝價值被更多學生認可,讓非遺融入社會、融入生活,通過非遺創造美好,在中青年一代間實現非遺“被”需求。可以說,這樣的非遺“被”需求,不僅僅是文化自信的體現,讓傳承人更加堅定守正創新的理念,亦是文化自覺的養成,讓社會民眾更加自覺地參與到非遺保護中,成為非遺的守護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