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香港紙媒寒冬 街頭報販有話說
http://www.CRNTT.com   2015-08-18 00:51:14


一家報檔。(中評社 莊恭誠攝)
 
  同樣作為無牌報販的朱婆婆則有些誇張地形容:“做報販的以前可以買樓,現在則要賣樓,再遲一點就真的要跳樓了。”

  朱婆婆表示,過去雖然也有一天的報紙賣不完的情況,且當時賣報紙並無“回尾”慣例,但是報販靠賣便宜的“拍拖報紙”,依然有賺沒賠。

  所謂的“拍拖報”,指的是香港上世紀70、80年代的一種報紙銷售策略,報販會在黃昏時段,將一天中未賣完的報紙,兩份一對地捆綁出售。例如大公報配華僑日報(這一配對據說也是有意為之,大公報和華僑日報當時分屬親中共和親國民黨陣營,讀者買這對“拍拖報”即可了解雙方觀點,因此大有市場)等,讀者無論拆開只買一份還是買一對“拍拖報”,都是付款5元。

  後來業內出現了買報紙送膠袋(即塑料袋)、紙巾的優惠,這在朱婆婆看來也算是“有得做”的時期;再後來不送紙巾、只送膠袋,報紙、雜誌的銷量就已經開始有所下滑;如今時代再變、講求環保,連膠袋都不再附贈,朱婆婆只好依靠減價一元的微弱優勢繼續支撐。“一早都賣6元了,如果賣7元(多數報紙的原價),鬼還買你的報紙?”

  言談間,一位街坊路過,朱婆婆熟練地拿起一份報紙遞了過去,同時收下分別是1元和5元的兩枚硬幣,全程沒有一句交談。隨後,朱婆婆又捧起剛剛為了賣報而放下的叉雞飯,她說這份飯是一位相熟的好心街坊請她吃的。“如果不是這樣,我平時都不會吃這麼好,可能一個麵包就算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專題: 中評香港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