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譚華孚談兩岸青年認同 憂“台獨”成真議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0-03 16:49:08


世新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曾永義。(中評社 吳政峯攝)
 
  曾永義以“兩岸戲曲交流與戲曲現代化之省思”為題發表演講。他表示,1989年台灣開放大學教授到大陸學術交流,他深刻感受到祖國情懷,兩岸是血濃於水、文化中國、藝術中國、文學中國,以及錦秀河山的中國。他當年率台北市南管樂團赴陜西黃帝陵還穿著古代禮服,夜祭軒轅廟。他也曾率台北市南管樂團與泉州南管樂團一起交流,並創立兩岸南管樂團學會。

  曾永義表示,他也推動崑劇在台灣的研習計劃,南管在台灣的保存延續計劃,也編創“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多齣劇曲,赴大陸各地演出。

  世新大學共同課程委員會主任委員李功勤,以“中華文化在台灣的衝突與融合”為題做專題演講。他說,台灣是以漢人文化為主的社會,但日本文化與建築也影響台灣社會,像是“總統府”、台北賓館、台灣大學等等。

  李功勤說,國民政府遷台後,設立在台北市“四四南村”眷村多以山東老兵移民為主,並帶來眷村美食,包括,滷味、牛肉麵等。台北市在“民國”40年代的電影院,門口也有退伍老兵帶來了茶葉蛋的大陸小吃。台灣的美食就是融合客家、福州等大陸各省美食文化。另外,追求創新與創意時,若離開禮義廉恥等中國傳統文化,就行不通。近年來台灣發生去中國化活動,包括,台灣太陽花學運,但台灣社會在各層面也是離不開中國文化。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李樹峰教授以“攝影的經驗與影像的時空”為題做專題演講。他指出,希望透過攝影,達成兩岸民眾可貴的心靈深層次交流。從中國歷史影像來看,19世紀中葉歐洲人拍攝的中國作品,對於裹小腳、抽大煙、砍頭刑罰,是超乎常情的關注,但對於中國民眾在襤褸衣衫之下的善良與進取,卻採默視態度。與100多年前相比,如今中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正走出中國看世界,在地球的南極、北極、非洲、南美洲,到處都能看到手持專業相機看世界的中國民眾。

  李樹峰說,兩岸人民的心是在一起,同根且同源,是割不斷的情緣。期待攝影是如實地看待世界,對於地球增加學術的認識,同時把地球的美麗與滄桑,納入影像時空,以中國文化目光來看待事物,穿越文化的隔膜,剔除不同階級與不同民族間的偏見,打破社會和國家意識型態的阻隔,進而使不同民族與國家,通過影像,相互瞭解、增強認同,使人類更緊密聯繫在一起。而不是運用影像,增強對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