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續指,兩岸業界經過多年磨合,台資經濟與當地形成了良好的產業關聯度與互補性。就分工與合作來看,雙方之間的資源要素禀賦差異和部分產業及產品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步縮小,許多產業已由原先的垂直分工變為平行分工,互補關係也逐漸演變成了競爭關係。由於台資經濟參與到一體化的整合之中,因此雙方可以通過在產業生產鏈和產品價值鏈上的不同環節,優勢互補地生產具有高端化的產品,以獲取的規模經濟,在國際市場上各領風騷。另外,雙方的融合發展,已不能再將各自的資源要素作為互補合作的動力了,而是應該更多依靠不斷創新的技術進步來做為雙方的合作要素。可以兩地龐大的經貿往來作為融合發展的基礎、以當地台資經濟的集聚作為融合發展的空間、以不斷發展壯大的涉台工業園區作為融合發展的平台、以已趨規模化的台資金融作為融合發展的支撐。這可以視為現階段踐行“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重要思想的一個舉措。
桑登平表示,台灣天然性地屬於“海上絲綢之路”一部分,其經濟與大陸經濟已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台資若是融入到“一帶一路”中,除了對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外,對自己的經濟復甦也可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因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屬於新興市場,這對於擅長攻克新興市場的島內業界來說,是一個極好的機遇。在地台資經濟更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透過多個維度、多種方式融入到“一帶一路”建設中。這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在地台資經濟在自身轉型升級的基礎上,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二是與當地企業攜手共同開辟“一帶一路”沿線市場機遇;三是兩岸企業共同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
他認為,在蘇台資企業可與本地企業,可以優勢互補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產能合作關係。國際產能合作是一個重要領域,產能合作並不是要把我們淘汰掉的設備或產品轉出去,而是要把具備一定比較優勢的生產能力和“一帶一路”國家的實際需求結合起來,這既是一個互利雙贏的合作,也是兩岸經貿合作模式上的創新性轉型。一是可以將資本、技術、裝備和管理“打包”,與合作對象進行深度融合;二是將產能合作和產業鏈“加長”工程結合起來;三是對一些產能不強、且需求有限的國家量身定做地提供一定的市場。
同時,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為目的的供給側改革,給台資經濟的轉型升級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發展空間。從大陸台商的角度看供給側改革,就是對產業生態的調整。過去大陸強調從“需求側”帶動經濟發展,使得一些台企因專注於加工外銷,而疏於探索大陸內部需求增長的具體內涵。部分台商甚至還以“紅海”之詞,來形容大陸內需市場競爭激烈的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