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智庫觀察:中國和平基因是全球治理積極變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9-02 00:27:31


  中評社北京9月2日電/和平與發展是人類一直追尋的共同目標,但戰爭與毀滅卻又始終伴隨著人類發展史。如何維護和平謀發展、防止戰爭與毀滅,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當今世界紛繁複雜,詭異多變,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相互影響,交織並發,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霸權主義的任意妄為導致國際秩序受到極大挑戰,這一切都需要通過有效的全球治理才能得到較好的控制和改善。中國和平基因嵌入全球治理,是改變不合理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積極變量和重要影響因子,進而成為維護和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積極變量。

  中華民族機體中鑲嵌著和平基因 

  中華文明的總體傳統屬性源於農耕文化。農耕文化比之於游牧文化,最顯著的特質就是崇尚和諧,溫婉內斂而不具攻擊性。先秦時期漢族民間流傳的《擊壤歌》有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這首歌謠生動地描繪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場景。因此,漁樵耕讀、男耕女織、固守家園、自給自足、安貧樂道,逐漸成為中華農耕文化的基本內涵。總體而言,在中華民族特別是漢民族的農耕文化基礎上形成的恒久性戰略思想和文化思潮——中華戰略文化,其基本內核是“和合”,而以此內核形成的治理天下的戰略思維也一脈相承。

  2500多年前的中國先哲們,異曲同工地認為非戰爭手段是善之又善且大仁大義的社會治理之道。這種以和平為特質的戰略思維,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治國方略。而這種和平思想也逐漸演化為和平基因,嵌入到中華民族的機體中,世代傳承,使其成為當今世界為數不多崇尚“和為貴”的民族。

  中國和平基因源於農耕文化,基本屬性是“和諧”,即便在經濟快速增長、工業化程度日漸提高和信息化水平日新月異的當下,“和平”作為一種嵌入中華民族機體中的重要基因,依舊影響著中國治理世界的戰略思維和戰略選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因此,中國的和平基因,不僅對自身建設有著重大影響,對世界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更是影響全球治理的積極變量。

  中國和平基因對於全球治理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和深遠意義 

  全球治理理論最初由社會黨國際前主席、國際發展委員會主席勃蘭特於1990年在德國提出的,被認為是順應世界多極化趨勢而提出的旨在對全球政治事務進行共同管理的理論。根據“全球治理委員會”(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的定義:治理是個人和制度、公共和私營部門管理其共同事務的各種方法的綜合。可見,全球治理的行為主體是多元的,方法是多樣的,它是一種制度安排。就全球治理的結構而言,具有多層級和動態性的特點,由此呈現出多元化和多樣性。就全球治理的方式而言,主要體現為參與、談判和協調,其本身也具有極強的和平性。加之,全球治理的結果直接影響到世界格局、態勢和秩序,以何種理念為引導就顯得十分重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