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社評:民粹覆水難收 兩岸理性何求
http://www.CRNTT.com   2020-04-14 00:02:05


 
  一是以年輕人為主體的“反中民粹同溫層”取代了以本省中南部中老年人為主體的“深綠基本教義派”,成為綠營當政者迎合、依賴的對象。過去對民進黨政治行為的分析框架,往往會把“向深綠基本教義派取暖”視為重要觀察指標,一旦綠營出現權力危機或激烈派系鬥爭時,誰掌握住鼓吹“公投制憲”、“正名建國”的深綠基本盤,誰就能穩住陣腳。因而操弄本省悲情、228歷史傷疤就成為了綠營權力政治的“基本套餐”。

  但自從2014學運、青年世代被“天然獨”政治啟蒙之後,民進黨對所謂“深綠基本教義派”的需求減弱了,同時新的台獨論述更加偏向“走向世界”、淡化乃至貶抑“法理台獨”的必要性、注重對北部外省第二、三代的融合吸納,整個民進黨就以台灣青年網絡使用者為中心,打造出一套“虛實結合、脫實向虛”的政治策略。“反中民粹同溫層”變成一個大型培養皿,源源不斷地將年輕人轉化為民進黨支持者。近期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具有深綠背景的賴清德曾在疫情爆發時對大陸發表溫和言論,立即被綠營“自己人”出征。

  二是網絡政治成為民進黨新的“練兵場”,網戰績效成為綠營政治培力的新版“軍功章”,因而綠營得以長期維持在“打江山”狀態,從而巧妙繞過了“坐江山”帶來的現實問題。民進黨從原本體制外帶有“革命”色彩的政治勢力,到後來逐漸被吸納進體制、成為坐享公共資源的執政黨,註定要面對“打江山易、坐江山難”的魔咒。事實證明,民進黨執政前前後後超過12年,鮮有沉穩的國際觀和嫻熟的治理才能,派系分贓、巧取豪奪、家族傳承才是“綠色執政”的“品質保證”。但綠營為何屢屢能夠轉移焦點?並且能比國民黨培養出更多新鮮血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