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覺得,要想辦法讓越來越多的台灣老百姓加入到支持國家統一的道路上來,形成一個“勢”。這個“勢”意味著台灣任何一個參選的政黨、領導人或者是民意代表也罷,他們看到這個“勢”之後,就得跟這個“勢”走。當大家都要求兩岸和平、要求兩岸過上好日子、要求兩岸統一時,一旦違逆這個“勢”你就選不上,但是目前來看,這個節點好像還沒有來到,所以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要繼續推出一些有利於兩岸關係發展的政策措施。
中評社:您剛剛講到“交朋友”的三個層面,包括台灣政黨團體、統派人士、台灣一般民眾,那麼請問這裡“交朋友”是否有一定的範圍,也就是以認同“九二共識”的前提?
劉相平:是的,在認同一個中國、認同兩岸和平發展,反對“台獨”的原則之下交朋友。對於兩岸民間交流,我們並沒有強求台灣所有民間人士都接受“九二共識”,因為我們清楚,島內某些人在民進黨當局的蒙蔽之下,對“九二共識”並不瞭解,我們應該跟他們講清楚、逐步去影響他們。為了擴大我們的基礎,我們就要對那些還沒有覺悟的民眾,進一步地給他們做宣傳和引導,爭取他們的理解和認同,然後再相向而行。
中評社:以馬英九這次到大陸來為例,他雖然也講“九二共識”,但我們發現是以“‘中華民國’是中國”、“兩岸都是中國人”的方式來表述,您認為這符合“九二共識”的基本精神嗎?
劉相平:對台灣方面來講,這是符合其精神的。1992年時兩岸之所以能達成共識,當時台灣方面對兩岸關係的態度,講白了就是三句話:第一,海峽兩岸共同謀求國家統一;第二,在國家統一之前,雙方以口頭方式表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第三,國家統一之前,對一個中國的涵義可以各自表述,而大陸方面的主張是不作表述。在2008年台灣“大選”期間,馬英九曾對此做了詳細說明,大陸方面認為一個中國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方面而言,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我覺得(馬英九)這些表述在台灣島內講沒有問題,因為這是對所謂“中華民國台灣”持否定態度的。
中評社:馬英九在大陸說了這些話之後,回到台灣後說“九二共識活回來了”,您認為這趟大陸行會讓給島內民眾、輿論帶來這種“活回來”的效果嗎?
劉相平:“九二共識”在台灣經歷了跌宕起伏的過程。這個名詞2000年最先被提出來後,大陸方面經過研判後不久就接受了,但是陳水扁當局拒不接受,想用“沒有共識的共識”或“九二精神”來替代。2005年,連戰先生率中國國民黨參訪團來大陸參訪,此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新黨主席郁慕明相繼率團來大陸參訪,“九二共識”在台灣一下子受到大家高度關注。這也是2008年馬英九贏得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一個重要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