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社評:台“黃仁勳熱”背後的餐桌與菜單之問
http://www.CRNTT.com   2024-06-13 00:05:16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這個“尷尬事實”,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今年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那句“驚人之語”再合適不過:在國際體系中,如果你不在餐桌上,就可能在菜單上。仔細觀察黃仁勛此行,其中兩個最令台灣輿論轟動、最讓島內網民興奮的片段,恰恰是“一張餐桌”和“一張菜單”。前者是黃仁勳在平民餐廳參加台灣科技界大佬餐敘的一幕,後者是黃仁勳在台大演講時播放的,以台灣島為中心、四周環繞著台灣各大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的一幕。

  毫無疑問,黃仁勳代表的是AI時代先進科技生產力,但在當前國際格局下,這只是美西方封閉“小院”內的生產力,本質上屬於由美國壟斷尖端技術、獨尊市場秩序、不容他人趕超的生產力。因此,這種生產力,在技術屬性上確實是“進步”的,但在政治和歷史屬性上卻是“落後”的。如此一來,在這種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係之下,台灣的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乃至人才,或許每一方、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是“餐桌”上的饕客,卻不知不覺變成“菜單”上被享用美味。

  蔡英文曾奢言“台灣不做棋子,要做棋手”,但事實上過去八年來,台灣越來越像布林肯口中的“菜單”,將民脂民膏一道又一道送上美國人的餐桌。黃仁勳在離台前夕對媒體坦承,英偉達有意在台灣擴大投資,但擔憂缺電問題,新任台“經濟部長”郭智輝則打包票回應說台灣電力充足,外界不必擔心,潛台詞恐怕是:“如遇電力緊張,輪番對台灣居民用戶限電、停電就好,外資不必擔心”,這不就是“量台灣之物力,結外人之歡心”的思維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