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偉恩。(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中5月22日電(記者 方敬為)以色列及巴勒斯坦衝突升溫,成為中美外交事務的另類角力場。中興大學國際政治所副教授譚偉恩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以巴衝突事件,透過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協調,因為美國一貫支持以色列的立場,三度否決了停火決議草案,讓擔任本月輪值主席的中國有發揮空間,中方除了重申支持“兩國方案”外,也批判美國與人性良知對立,搶占道德制高點。
不過,譚偉恩也提到,中方在以巴衝突的表態及發言上,並沒有新的論述,過去美國、英國在設法調停區域衝突時,也多是相同態度,所以,他不認為中國有打算進一步介入,甚至挑戰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中東對中國的戰略價值主要是“一帶一路”布局,取代美國在中東的勢力,反而吃力不討好。因此,這次美中較勁,還是政治層面居多,中國趁勢在人權議題酸了美國一把,但對於調停以巴衝突的實質效用則非常有限。
譚偉恩,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外交學研究所博士,研究專長包括國際貿易法、比較政治經濟學、國際合作暨全球治理等。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加薩走廊的衝突已持續10多天,釀多人死傷,聯合國安理會數次開會商議,而美國基於支持以色列的立場,一周內三度以一票否決,阻擋安理會要求以巴立即停火的聯合聲明。19日再度表明,仍會繼續否決停火決議草案,讓擔任本月安理會輪值主席的中國外長王毅直批,美國是區域和平的“障礙”。中美在以巴衝突的態度及外交角力,引起國際注目。
針對中國在以巴衝突中積極表態,是否有意填補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譚偉恩表示,就目前中方的表現,尚看不出有打算進一步在中東地區向美國勢力挑戰,雖然中國在安理會中展現應有的影響力,可是並不表示,中國有意將對美的叫陣延伸進中東地區。
譚偉恩說明,可以發現,中國外長王毅在安理會的發言,包括支持過去一直以來的“兩國方案”、以1967年的邊界協定為基礎、支持巴勒斯坦建國等,這些關於以巴衝突的表態其實都不是新論述,過去包括美國也曾講過類似說法,或者是英國過去在中東有一些區域影響力的時候,也有過相關論述。
也就是說,中方展現對以巴衝突調停的姿態,剛好是發揮擔任安理會輪值主席的職權功能,又因為美國偏以色列的立場,三度阻擋停火決議,中國撿到道德上的制高點,可以藉此來指責美國阻擋和平、違反人性良知,尤其順便針對美國在新疆人權議題上對中國的壓制行為,反酸一把,達到政治叫陣的目的。
可是要說中國打算進一步填補美國在中東的勢力空缺,譚偉恩認為,有待商榷。他指出,中國過去被視為偏向巴勒斯坦,因此有可能在以巴衝突上,藉此挑戰美國,但事實上並不然。的確中共建政以來跟巴勒斯坦維持比較多的關係,但可以發現,中國大部分在外交上跟巴勒斯坦的互動形象,也僅止於口頭上的聲援,或者是提供一些輕型武器,援助巴勒斯坦的解放組織而已。
譚偉恩表示,實際上中國並沒有在非常具體的外交政策上面,特別去支持巴勒斯坦達到實質目標,或者擺明的要跟以色列對立,所以中國現在會讓外界感覺,似乎有意對中東政策或對中東局勢介入,其實較多的成分,可能跟維繫一帶一路的推廣有關聯。
譚偉恩判斷,中國目前的動作,可能更多是想透過此時中東議題的爆發,去確立中國跟這些一帶一路合作國家之間的關係,要把它鞏固好,不要受到以巴衝突的影響。
他解釋,對中國來講,中東的戰略價值關鍵在於一帶一路的幾個合作國家,比如約旦以及中東國家的原油穩定輸往中國等,只要一帶一路布局沒有被破壞,其實中國也沒必要進一步填補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因為吃力不討好,除非,取代美國能獲取更多利益,但先決條件還是得付出高昂成本,因此短期看來,對中國而言並沒有好處。
此外,譚偉恩提到,以巴衝突是一個百年老問題,發生的因素包括宗教信仰、領土爭端、族群衝突、外部勢力的介入等各種面向。總的來說,這個地方基本上是跟和平無緣,因為衝突所應運而生的既得利益者太多了,所以其實國際上並無人打算積極維繫該區域的和平。
例如,外界多認為,中東阿拉伯國家基於相同宗教信仰,在立場上應比較偏向巴勒斯坦,但卻也經常因為各自的利益考量,與以色列親近,例如約旦就在1994 年曾與以色列有合作。而美國內部亦有類似情況,近日喬治亞州民主黨議員奧索夫(Thomas Ossoff)便對以色列的行為與議員發表聲明,強調以方應有所克制,這也是美國國會罕見的在親以的立場上有所調整。種種現象都是基於利益考量的舉動。
當然,譚偉恩說,就美國的立場而言,仍不會認真的去調停衝突,如果衝突真的平息,美國的軍火生意就沒了,這些都是既得利益的問題,加薩走廊只有不斷的衝突,大家才有利可圖,這也就是美國在安理會上沒有去贊成停火決議的原因。
其他各國的反應也就行禮如儀,大家在安理會上爭論一番,沒有結論,事情無疾而終,其實大家都滿意這個結果,因為沒有決議,就不需要去積極處理,國際間不過拿以巴衝突來當做政治議價的籌碼,僅此而已,最大的受害者就是無辜的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