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虹安辦公室。(中評社 鄭羿菲攝) |
高虹安指出,台積電帶著台灣供應鏈一起赴美投資,一來符合美國製造的地緣政治氛圍,二來也可有效管控設備零組件及材料的成本,但實際上半導體生態系是台灣花了幾十年才打造出來的,上下游廠商恐怕會有技術可能外流的風險。況且美國與晶片工程相關畢業生數量因過去十年晶片製造業外移亞洲,造成人才不如從前,台積電赴美最大的痛點就是當地的相關人才不足,這也是美國必須面對的困境。
高虹安表示,另一個問題是,台積電的上下游供應商有沒有很好的保護智慧財產的制度?例如培養新的人,無論是台灣在地培養,或美國當地聘用,這些人會不會成為技術流出的風險?確實很多台灣半導體廠也對這件事相對比較謹慎。
高虹安說,台積電與上下游廠商到美國設廠也會有成本的問題,台廠在耗材部分已經建立得很好,塑造了台灣半導體的強烈競爭力,但移到美國去能不能好好發揮,值得探討。若無法爭取到美國政府補貼,光靠台積電亞利桑那州12吋廠僅月產能2萬片的規模,要建立具成本效益的經濟規模並不容易。
高虹安指出,設備業者分析,台積電的美國12吋廠毛利率要維持在可接受的範圍內,未來需要將月產能放大到6萬片到10萬片的規模,等於是要在當地建立像台灣一樣的超大型晶圓廠聚落才行,只有台積電真正表態及說明中長期的完整投資計劃,要帶台灣供應鏈一起去,供應鏈合作夥伴自然也會願意去。
高虹安也提醒,台積電赴美國設廠或可創造雙贏局面,只是隨著美中關係緊張,台積電雖然在上海松江及南京設廠,業界人士認為,是否引發中國大陸反制,有待進一步觀察。
高虹安說,半導體產業供應鏈是台灣的重點根基產業,其實不只是經濟與產業層面,甚至在“國家安全”層面來說都有重要意義。今天是因為全世界半導體供應鏈的重要節點在台灣,中國大陸與美國才會有所忌憚、爭相拉攏,全世界也才關注台海是否可能發生戰爭影響全球經濟。如果這個產業逐漸移出到美國或其他地方,台灣是否將失去“矽盾”的屏障?
高虹安認為,亞利桑那新廠生產5奈米半導體晶片,雖是台積電目前最先進的製程技術,但2024年才能量產,而台廠2022年下半年3奈米便可以投入量產,屆時亞利桑那廠已非最先進製程,且月產能2萬片,不到台積電總產能的3%,業界人士分析,台積電赴美投資並不會對台灣產生排擠效應。
高虹安指出,台積電及上下游赴美,不一定對經濟完全有幫助,應主要是跟美國的關係拉近,美國主要是想保護自己的半導體在美國製造,但成本勢必比台灣多50%以上,其實並不划算,主要是美國的戰略性考量,最終能否真如美國所願,半導體生態系落腳美國,恐怕還需要再觀察,人才、成本、技術智慧財展如何保護,都會是問題。
高虹安說,台灣受惠於WTO架構下的資訊科技協定(ITA),讓資通訊等IT產品在國際上可以與其他國家一樣享有優惠稅率,也因台灣長期無法突破國際貿易困境,參與區域貿易協定與簽訂FTA,造成科技業成為台灣發展最成功的產業,半導體更是台灣經濟的“根”,將台灣最重要的產業移去國外,很多人會困惑這個選擇。
高虹安表示,傳統產業將工廠外移東南亞可以享受優惠稅率,但科技產業外移美國既沒有優惠的關稅,生產成本也提高。台灣在尚未加入區域貿易組織的情況下,把具備關稅優勢的產業先行外移,而被課以高關稅的其他產業是否能補上,也是政府應該好好思考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