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處遭搜索後,柯文哲步出家門堅持要停下腳步向媒體發表談話。(中評社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9月2日電(記者 張嘉文)台北地檢署偵辦台北京華城容積率圖利案,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8月31日經北檢復訊後,被認為涉犯《貪污治罪條例》中的圖利罪、公務員違背職務收賄,遭聲請羈押禁見。不論柯文哲有無被裁定收押,此案發展至今,政治性已逐步升溫,非單純司法案件,後續同為在野陣營的中國國民黨會不會相挺,將牽動政局變化。
總體來看,柯文哲案從上周五檢廉人員前往柯家搜索後,柯和民眾黨上下就已決定將此案升級成政治事件,其中有四個動作,包括柯文哲步出家門時,堅持要停下腳步向媒體喊話,這是第一次主要在野黨領導人住處被搜索,執政當局必須有何證據,以及為何這樣做等等,這些就是在向民眾黨和其支持者發出訊號。
接著柯文哲在北檢復訊時,寧可冒著提高遭聲押機率的風險,也執意不夜間偵訊要離開而被當庭逮捕,則是希望藉此塑造遭不符合比例原則對待的印象,讓支持者更有聚集聲援的理由。
這也讓隨後民眾黨號召小草們(民眾黨支持者簡稱)在北檢外聲援更有正當性;加上以黃國昌為首的民眾黨中央緊急應變小組,先公布檢廉人員有違法搜索的監視畫面,以及隨時反擊檢方各種訊息等等,都讓此案的政治性一步步堆疊。
事件發展至今,賴清德政府執政下的司法系統公信力,可能因為如此被削減到非常薄弱,即便柯文哲真有涉及不法,可能都會變成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狀態。
因此,國民黨接下來對柯文哲案的態度,就可能會是接下來政局變化的關鍵。藍營至今對柯文哲,除了少數在追打外,仍是以不落井下石為多數共識,現在如果柯案已升級為政治事件,藍營如黨主席朱立倫等要角會不會出聲相挺,或是透過各種方式送暖,都是會讓藍白接下來的合作空間發展更大。
尤其在柯文哲事發當天,賴政府提名了非常具爭議性的“司法院正副院長”和大法官人選,都被認為是在挑戰在野陣營,也可能是在測試白營是否可能轉彎和綠合作,以換取柯文哲被輕輕放下的機會。
但由目前綠白對立已升級成極度緊張的狀況來看,後者的可能性似乎不存在,所以藍營能否適度雪中送炭,就會牽動後續政局變化,該怎麼做全看相關人等的政治智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