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高校如何領跑“新一代人工智能”?
http://www.CRNTT.com   2018-06-14 10:54:12


在浙江工業大學的實驗室,一位學生正在演示“腦機交互”。在外置攝像頭的“串聯”下,機器人能模仿人的動作。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6月14日電/教育部近日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根據該計劃,到2030年,中國高校要成為“建設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領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人才高地”。

  新華社報道,未來12年,高校該如何承擔起領跑“新一代人工智能”科研與人才培養的責任? 記者近日跟隨教育部採訪團到相關高校進行了採訪。

  著眼未來,加強基礎研究

  大鼠“017”是浙江大學的一只“明星鼠”,它的大腦皮層被植入電極,當一旁的實驗員用鼠標遙控時,它就能沿著地面上的箭頭軌跡“探索”迷宮。

  “‘腦機融合’,又叫‘混合智能’,就是把生物自身的感認知能力與機器的計算能力深度結合,產生更強大的智能形態。”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潘綱介紹。除了各種“大鼠機器人”,浙江大學科研團隊近年來還進行了猴子意念控制機械臂、侵入式人意念控制機械手完成“剪刀石頭布”等研究。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吳朝輝說,高校的人工智能學科研究,一定要緊緊圍繞前沿問題。浙江大學將聚焦機器學習算法、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感知計算、混合增強智能、人機協同智能等重大科學前沿問題,加速構築人工智能先發優勢。

  吳朝輝是人工智能專家,其所帶領的課題組在國家973計劃“腦機融合感知和認知的計算理論與方法”的支持下,實現了混合智能的行為與感知增強,被國際同行認為是“朝這個方向邁出的第一步”。

  “高校的人工智能,更多要擔負起在未來競爭中的引領責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介紹,清華大學從兩個角度切入人工智能的核心基礎研究,一是腦科學,一是計算。

  “這不是側重於支撐現實性人工智能的主流應用,而是著眼未來的主動布局。”尤政說,我們在看到國內人工智能應用技術蓬勃發展時,一定要更加重視基礎研究,“定下心來,敢於啃硬骨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