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蘇進強:兩岸共存共榮 才有經貿互利雙贏
http://www.CRNTT.com   2023-03-19 15:15:01


蘇進強在“北區“民間國是會議”引言。(中評社 楊騰凱攝)
 

  藍綠惡鬥撕裂台灣,將使台灣不戰而屈

  2022年九合一大選,藍營所獲縣市長席次高於綠營,未達六成的投票率亦顯示年輕族群不再支持綠營,庶民經濟在疫情中的崩壞,選民對執政黨系統性的貪腐與傲慢的反感,加上對兩岸開戰的憂慮,才是此次敗選的主因。我們要問,除了統獨的糾葛與藍綠的對立外,台灣難道沒有第三條路?

  台海兩岸的本質,如僅以“誰吃掉誰”、“誰大誰小”、“非統即獨”、“以武逼統”、“以商促統”等二分法的觀點做為兩岸關係的“終局”,不僅兩岸的敵意螺旋將無休無止,台灣內部的“民主內戰”亦必愈演愈烈,被民粹主義撕裂的台灣,其實不待中共武力相向,就可能因內部衝突而崩解,中共不需武統,就可不戰而屈。

  鄉愁、文化的中國,並非現實的政治中國

  1950年代的國共內戰與目前在台灣70歲以下的“中華民國”國民,已無血海深仇的恩怨關係。歷史的硝煙烽火已因兩岸的開放,經貿的相互依存、文化社會的交流而灰飛煙滅,對當年隨國民政府敗退台灣的老兵而言,戰爭烙印在“兩岸一家親”的鄉愁親情盪漾下,成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他們在大陸的故鄉不是他鄉,但在台灣娶妻生子生活至今,原本是異鄉的台灣,其實已經成為他們生命中的第二故鄉。

  外省第二代、第三代的眷村子弟,固然因上一代的鄕愁、鄕情而對大陸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但因其生於斯、長於斯,其實已經是道地的台灣人。這種“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故鄉與他鄉情感的糾結,在台灣的歷次選舉中,卻也成為藍綠陣營呼喚或刺激選民的圖騰。省籍的問題在平時隱而不顯,在選舉時卻依然被挑撥、利用,甚至某些外省第二代的政客在投身綠營後,為了搏取信任與支持,必須更賣力的“政治表演”,展現自己比墨綠更墨綠,比“台獨”更“台獨”。

  兩岸一中是歷史,分裂分治是存在的事實

  “中華民國”在國際上自1971年10月退出聯合國後,已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代,“中華民國”已無法再在聯合國及相關國際組織代表“中國”,但1912年在大陸成立的“中華民國”政府憲政體制在台、澎、金、馬則繼續存在,並有效統治。換言之,台海兩岸分裂分治就是存在的事實,及至1991年5月1日李登輝前“總統”明令宣告“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兩岸由勢不兩立的敵對,轉為“和平對立”。相對的,受到解嚴開放鼓舞的民進黨,則在同年10月13日通過“台獨黨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