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論壇現場(中評社 海涵攝) |
著名作曲家、音樂機構負責人付林首先談了過去兩岸交流產生的結果。他指出,台灣的流行文化最早與大陸進行“三通”。上海的流行音樂,包括百年唱片、歌舞等,與台灣、香港的流行音樂在上世紀70年代就匯流了。這就是兩岸藝術家和藝術產品不斷進行交流而產生的結果,同時也與改革開放40年有關。兩岸之間除了人文、藝術層面的交流之外,科技也為兩岸的交流帶來了很大的推動力。兩岸之間是密不可分的,兩岸之間的各種交流也是潛在的、持續的。面對未來,希望大陸和台灣之間的合作能夠加強,兩岸的有識之士要多做一些利國利民的事情。隨著兩岸交流的不斷加強,今後的成果就不只是一個家庭的統一,而是更大的統一。兩岸之間的文化交流要更加民間化,要腳踏實地做一些事情。
新北市文化局前局長、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李斌表示,文化創意產業的出現可以連接文化與經濟。在過去,文化和經濟是競爭同一資源的。但是文創產業出現後,為文化和經濟二者搭了橋,發展文化的時候也可以帶來經濟效益。比如流行音樂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文化是基礎,經濟是應用。藝術是文化中最容易被看到的一幕。過去台灣、香港流行音樂較強。但是,現在來到大陸之後反倒愛看大陸的電視節目,比如新聞節目和流行音樂節目。當前大陸的流行音樂節目很精彩,台灣在學習大陸的流行音樂節目。未來兩岸一家親不只是書畫藝術品文創產業的交流,流行樂也可以在兩岸交流方面發揮更多作用。
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原院長林昌德表示,兩岸雙向交流一直很密切,長久以來未曾中斷。兩岸交流從清朝開始,在清朝大陸的書畫被帶到台灣;日本統治台灣50年,妄圖通過皇民化統治對中華文化斬草除根的企圖也並未實現;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一批大陸的書畫專家到台灣,把台灣的書畫藝術培養了起來。而現在,因為環境的改變和社會的氛圍,有很多學生很多對筆墨的感情很淡泊,甚至說明要“去筆墨化“”,要“革筆的命”,還有人說“傳統也要歸零”。但是,傳統是豐富的文化遺產,“試問有誰願意把父母的財產歸零?”之所以要“筆墨歸零”,就是因為不了解傳統、不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中國的文人畫家之所以選擇用墨來書寫繪畫,是因為墨能夠代表中華民族的性格。墨是從宣紙上往下滲透,是沉潛,而不是西方那種外顯的性格。筆墨是一種文化的自信,國力強了之後,對自己的筆墨和文化就要有自信。“去筆墨”是對自己文化自信沒有深入認識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