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中评社 海涵摄) |
中評社北京1月26日電(記者 海涵)23日下午,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中美人文交流中心主辦的“中美人文交流40年:歷程、經驗與挑戰” 研討會暨報告發布會在京召開。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及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的專家學者、外交部和教育部的政府官員,媒體代表等200餘人參會。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偉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他指出,人文交流自從黨的十八大首次被寫入中央文件以來,已成為國家對外關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升國家對外開放水平,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進程中發揮著基礎性的、長效性的作用。雖然貿易戰給中美雙邊和整個世界經濟發展蒙上了陰影,帶來很多不穩定因素。但是中美人文交流的基礎依然深厚,人文交流的前景依然可期。
杜柯偉表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外人文交流,人文交流自從黨的十八大首次被寫入中央文件以來,已成為國家對外關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升國家對外開放水平,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進程中發表基礎性、長效性的基礎作用。
他認為,有“五說”最能反映人文交流的作用:
第一,地基說。習近平總書記會見美國總統特朗普時說,人文交流是中美關係的地基,我們這個報告是為大國合作築牢地基。
第二,支柱說。人文交流與戰略互信,經貿合作,共同構成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三大支柱,三大支柱相互依存,相互支撐,相輔相成。
第三,柔力說。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訪問韓國首爾大學的演講中指出,如果說政治、經濟、安全合作是推動國家關係發展的剛力,那麼人文交流則是民眾加強感情,進行心靈絞痛的柔利,只有兩種力氣交互融通,才能推動各國以誠相待,相繼相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