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國政基金會特約研究員劉性仁在《中美關係深深影響兩岸關係發展之探討》一文中指出,中美安全對話甚為重要,雖然目前雙方關係呈現為“競爭”關係,但隨著各種衝突事件不斷發生,其關係已由“競爭”關係轉變為“對抗”關係,這對中美關係甚至台美及兩岸關係來說,都不是一個好現象,值得警惕。面對中美關係持續衝突下去,除了期盼雙方高度自制,更重要的工作恐怕必須防止中美關係失控或誤判。對於美中台三方來說,樞紐角色往往是最關鍵的,而美中台三方關係呈現出兩種現象:一是權力的不對稱,二是溝通無法有效進行。這使得套用戰略三角理論越來越困難,台灣處在權力不對稱的小三角賽局中,未來處境恐怕越來越難,籌碼亦越來越少。
在本期“智庫視野”欄目中,日本法政大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宏偉在《以中日 FTA 博弈為杠杆建設國際經濟秩序》一文中指出,中國在時間線上的底線思維,應是抓住特朗普機遇期,建成中國經濟可以阻止任何國際封鎖的在國際經濟秩序上的安排。回顧圍繞中日自經貿協定博弈的歷史和現狀,觀察日韓的外交行動模式,再比較檢證中日自經貿協定和其他自經貿項目的相互關係,從中觀察其意義及可能性,得到的結論如下:應該積極推動中日自經貿協定,但是,應該是在整體上同時推動其他自經貿項目。中國須力行多個雙邊多邊談判同時推進,因為衹有眼觀全局,在時間上不失機遇,在空間上合縱連橫勇於多頭博弈,才能打開一頭,拿下一局,進而決勝全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拓展出新時代的國際格局。
在《中國的全球化概念形成與實踐》一文中,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教授王崑義指出,中國全球化戰略,是一種發展的過程。通過主體性的理論認知,觀念與力量轉變,全球化建構路線圖,逐漸形成中國全球化模式的內涵。中國的全球化路線圖,規避了美國 3T 戰略,特別是在推動“一帶一路”的過程中,中國也避開跟美國進行陸權與海權之爭,即使非走海權之路,也衹是循著明朝鄭和下西洋的路線,而沒有跨入美國領域的太平洋,所以中國的全球化戰略還是將傳統海權國家利益包含思考,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本期“智庫思考”欄目刊登了《關於兩岸城市交流的思考》一文,在該文中,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周天柱指出,台灣“九合一”選舉結束,藍營縣市長連連發聲,紛紛要求能儘快赴大陸進行城市交流,而沒想到的是,綠營縣市長在自設“不談政治”的前提下,也隨聲附和。一時間“兩岸城市交流”成了網紅的熱搜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