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漳就業台青、福建璞魨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副總裁林昆範(中評社 海涵攝) |
林昆範以台灣大溪木藝小鎮為例,分享了特色小鎮的產業復興經驗。他介紹說,台灣桃園市的大溪,位於大漢溪上游,早期為凱達格蘭族與泰雅族的生活場域,坐擁充足農業水源、茂密林業、豐富礦產等天然資源。清朝中葉開始,隨著陸續的產業開發,樟腦產業興盛、平原物產豐饒及礦產開發,街區發展逐漸成形,繁榮興盛。之後隨著時代演進,稻米、樟腦、茶葉、煤礦、河運之漸漸消失,目前大溪老街的經濟主軸以木器工藝、豆幹加工,以及因應歷史保存運動及宗教民俗活動所衍生之文化服務及休閑旅遊為主,雖然近年來到台灣的境外觀光客逐年增加,但是到大溪旅遊的人數並未有明顯增長,消費型態與文化內涵等服務內容亦尚待轉型與提升。
他說,在大溪地的產業復興過程中,通過對大溪的文獻探討、資源盤點、實地調研等前置作業,建立了內部認同度與外部認知度均佳的品牌識別系統,並以此導入後續發展的媒體宣傳、環境導視與文創商品的規劃與設計等,以期有效凝聚大溪的地方形象,提升大溪的生活質量與觀光價值。凝聚特質,不但是品牌構建的首要工作,也是所有個人、企業、地方與國家,發展競爭力的永續課題;然而,過去以具體物質創造品牌的有形特質,現代則是藉由品牌運營,進行無形的商品開發與營銷推廣。目前許多尚未妥善開發,富含歷史人文或自然景觀的城鎮,若能適當導入品牌構建與文化創意等多元思維,定能與時俱進,創造出“以文化深化創意,以創意豐富產業,以產業促進文化再投資”的良性循環,進而打造兼具文化力與經濟力的宜居城鎮。大溪地的產業復興的三部曲為品牌構建、策展宣傳、文創設計,通過桃園大溪的山林、河川、街屋和木藝等四大特質,以地方再生與品牌再造的角度,重新詮釋大溪印象,並且與文旅產業適切連結,建立兼具文化底蘊與經濟價值的木藝城鎮。當前,大溪地榮獲2018德國iF國際設計大獎的肯定,也以文化品牌的運作模式,重新找回數百年前木藝工匠的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