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在主旨演講環節發言,他就“碳中和”為金融界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以及金融體系應該如何改革以符合“碳中和”要求做了詳細論述。馬駿認為,“碳中和”預計將在未來30年內帶來180多萬億的綠色金融投資,在能源、交通、建築、工業、林業等行業帶來巨大的投資和商業機會,但也帶來了應對氣候變化所需面臨的物理風險與轉型風險。面對機遇和挑戰,金融機構應該做好六個方面的工作:綠色金融標準要進一步完善以更加符合“碳中和”、做好環境信息披露、強化對低碳投融資的激勵機制、開展產品創新、開啟金融機構自身“碳中和”以及強化國際合作。
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梅德文發言表示,中國的碳達峰、碳中和歸根到底是取決於能源結構調整,經濟結構調整,更取決於資金效率的提升。首先,中國的碳達峰、碳中和歸根到底是取決於能源結構調整,經濟結構調整,更取決於資金效率的提升。這三個方面都需要有一個碳交易市場。碳交易市場是為數不多的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促進經濟效能提升,能源效能提升的工具。只有包括能源和資金這兩個要素在內的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才能夠真正地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我們國家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主旨演講環節由《環境與生活》常務副總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鄭挺穎主持。
接下來的論壇的研討環節,“碳中和“領域專家圍繞本次會議的主題進行討論。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徐小東認為,要實現碳達峰及碳中和戰略目標,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綠色電源將成為我國主體電源。為實現目標,我們要重構電力系統,要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以適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接入,電網形態將更加多元。加快能源低碳轉型需要對現存的能源消費和利用方式進行重塑,這在消費、供給、輸送、儲存、市場機制等環節均面臨著技術挑戰,需要開展技術創新,以提供高效的解決方案。
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王淑娟認為,碳交易市場等金融工具非常重要,碳產品的核心是要有實質碳減排量,而這些交易機制正是是碳減排成本最小化的一個絕佳途徑。而從技術方面來講,她認為CCUS(碳捕捉、利用及封存技術)在未來達成碳達峰、碳中和等目標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預計可為我國實現碳中和提供15-20%的貢獻。全球在這方面的投資和項目也越來越多,而我國在這方面技術上也取得了不少成績。展望未來,我國要達成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目標還有很多的工作可做,攻克技術難關、利用金融機制將是非常關鍵的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