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智庫論叢”欄目刊發了《台灣網絡化個人主義的發展對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影響》一文。該文作者王藝樺(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表示,移動互聯網激活了個人為基本單元的社會傳播結構。網絡中的個人通過對社交媒體、互聯網的整合使用,締結了以自己為重心的自我傳播網絡,構成了極為廣泛、具有鮮明異質性並超越時空的社會網絡。台灣地區政黨藉政論節目、競選網站、多元社交媒體增強與選民互動,強化網絡個人主義的社會網絡傳播功效。台灣民眾的“台灣主體意識”和身份認同差異在網絡政治傳播中被強化;輿論政治化提增了台灣青年與大陸交流的“焦慮感”;民粹主義藉網絡化個人主義形成社會問題;國民黨一味迎合青年選民,“本土化”深化;思維淺層化發展產生非理性跟風,個人集體責任感弱化,皆阻礙了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本期“智庫訪談”欄目刊發了中評社記者張爽對84 歲高齡的退休老人張登全的專訪——《蔣緯國寄往大陸的書信:“同創兩岸繁榮 應是不會太久的事!”》。
本期“智庫視野”欄目刊發了《防範化解金融全球風險的諸維度分析——透過雙循環格局下的總體安全觀》一文。該文作者張屹(法學博士,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中國人民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組部主管)表示,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金融杠杆、金融穩定、經濟增長,三者形成了一個均衡三角關係,金融杠杆波動程度過大不僅降低經濟增速,也會對金融體系穩定性帶來不良影響。隨著中國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 ,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防範化解全球化背景下國際金融風險的滲透,中國需要從多個維度入手,用“硬實力”和“巧實力”來對衝化解美元霸權的多重威脅。
本期“思想者論壇”欄目刊發了中評智庫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主辦的“思想者論壇:拜登政府對華政策與中國應對之道”全文實錄。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中國評論》2021年8月號,總第284期。
中國評論月刊1998年在香港創刊,是目前唯一一份兩岸都特許公開銷售的智庫學術雜誌,以“溝通兩岸、融匯中華”為宗旨,以完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理論為己任,以推動香港"一國兩制"理論創新為內涵,以命運共同體思維重構中美及東亞安全理論體系為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