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智庫思潮”欄目刊發了《新世紀以來中美互動下的兩岸關係外部因素——基於“意象三角”的分析模式》一文。該文作者宮高傑(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國際關係博士研究生)、孫雲(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表示, 兩岸關係的形成與發展是多種意象互動博弈的結果,其中外部環境意象是影響兩岸關係的一大變數。在國際體系意象中,東亞地區體系的結構性變動是影響兩岸關係的主要外部因素;在國家意象中,中美等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博弈對兩岸關係的緩和、緊張起催化作用;在個體意象中,決策者對台灣問題及當時所處環境變化的認知直接作用於兩岸關係。三類意象既分別作用於兩岸關係,又相互影響。本文將意象分析與“戰略三角”博弈模型相融合,提出“意象三角”的分析模式。通過在“意象三角”模型中的角色分析和演化結果顯示,兩岸關係在三類意象的不同組合關係中呈現出“前景最優”、“前景次優”、“前景堪憂”和“急劇惡化”四種情況的發展走勢。
本期“智庫研究”欄目刊發了《當今台灣少數民族的統一訴求及實現路徑探究——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視角》一文。該文作者張晉山(廣西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廣西師範大學桂台合作研究中心研究成員)表示,聚焦於台灣少數民族的統一訴求及行動轉化是新形勢下兩岸民族事務討論及實踐的重要內容。多年以來的海峽民間交往及溝通表明:這一群體的“中華民族觀”有著不同於島內其他族群的認知範疇和情感取向,島內“原住民”事務也有別於一般性民族問題而帶有強烈的兩岸特徵和政治屬性。通過探尋民族問題和兩岸關係的理論交叉點和政策突破口,提出涉台機構、民族部門及多方參與的訴求引導機制和利益實現路徑,這是把台灣少數民族轉化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下支持群體和社會基礎的重要一環。
本期“智庫分析”欄目刊發了《拜登就任後美台關係出現的進展與面臨的困境》一文。該文作者胡凌煒(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表示,拜登政府就任後延續了特朗普時期對中國的強硬政策,美國大打“台灣牌”。美台關係在政治、經濟、軍事及社會等各個領域快速發展,呈現出新的特點。同時,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穩步上升,美國認識到未來中美兩國必須實現共存,中美關係在全面競爭中必須有個護欄以確保中美兩個大國不發生直接衝突。美台關係的發展也因此陷入了困境。中美雙方圍繞台海局勢的博弈正在進入更加細緻與激烈的階段。
本期“智庫論叢”欄目刊發了《餘英時人文思想的“盲點”》一文,該文作者黃光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榮譽教授)表示,西方知識分子對於“理念論/經驗論”、“唯名論/實在論”的爭議,是從古希臘、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到現代,始終一貫,沒有間斷過的。時至今日,它們仍然是科學哲學演化系譜中的核心概念。餘英時忽略掉中世紀歐洲文化內部的哲學衝突,反倒從“旁觀者”的立場,強調“主智論”和“反智論”的對立,用柯靈烏的歷史哲學來說,它是用這樣的“歷史建構”,在找尋西方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主義”,結果是祇看到西方文化的“光明面”。然後再用移花接木的手法,以“反智論”的“歷史建構”來對“中國思想傳統”作“歷史批判”,結果是看到了中國文化的“黑暗面”。
本期“智庫前瞻”欄目刊發了《落實惠台措施與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政策研究》一文,該文作者鍾焰(上海東亞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表示,2018 年、2019 年,國家發改委、國台辦等 20 多個部門,先後出台一系列惠台措施,各省市也結合當地特點出台了具體實施意見,豐富完善了兩岸融合發展的政策舉措,形成了中央和地方聯動的政策體系。這些措施政策的核心是確立台企台胞同等待遇,進一步完善台企台胞在大陸生活發展的權益保護,通過推動台企台胞權益保護的制度化構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國家統一的社會基礎。
本期“智庫觀察”欄目刊發了《化解和消除兩岸政治對立與實現祖國完全統一——1979 年以來的兩岸政治對立及未來展望》一文,該文作者(重慶兩岸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表示,兩岸統一是化解和消除兩岸政治對立。1979 年以來的兩岸政治對立受島內“台獨”勢力及其活動、兩岸意識形態對立、美對台戰略地位認識重大起伏引發美台關係起伏導致兩岸政治對立起伏等因素影響。大陸多年發展起來的強大實力為防止任何外部勢力武力干涉中國人民解決台灣問題、對遏制島內“台獨”分裂勢力發揮了關鍵的作用。當前,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趨勢非常明確,時與勢始終在大陸這一方。未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進程,仍然受到島內“台獨”勢力拖延祖國完全統一、兩岸意識形態對立的強化等諸多因素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