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推進產業鏈現代化雖然具備工業總量規模大、產業配套能力強、市場需求前景廣、新型舉國體制等優勢,但是也面臨不少挑戰。 |
中評社北京2月16日電/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提出,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以夯實產業基礎能力為根本,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產業鏈現代化”一詞首次進入人們視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健全體制機制,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群,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在國際競爭加劇、國內部分製造業產業鏈外遷速度加快的背景下,中央做出這一決策部署,具有鮮明的時代背景和很強的針對性,為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標。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黃漢權文章表示,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高度關聯,產業基礎高級化是產業鏈現代化的前提和核心,沒有產業基礎高級化,就沒有產業鏈現代化。因此,應對產業鏈現代化的內涵要求、制約因素、對策措施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
把准產業鏈現代化的核心
文章分析,產業鏈是指產品生產全過程依據前後向投入產出關聯形成的鏈條,包括從研發設計、原料加工、中間品生產、制成品組裝到流通、銷售、消費等多個環節。與產業鏈高度相關的術語是供應鏈和價值鏈,三者既有區別又有關聯,產業鏈側重描述生產鏈條的技術經濟關係,供應鏈強調市場主體因供需關係形成的鏈條,價值鏈主要反映產業鏈、供應鏈各環節的價值創造和分配。
產業鏈現代化是中國特殊語境下的術語,至今還沒有統一明確的界定。它是指應用先進科學技術、現代組織模式和經營理念於產品生產和服務全過程,使產業鏈上中下游各環節技術水平和經營效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當今世界,隨著產業分工深化,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表面看是產品和產業的競爭,背後實際上是產業鏈的競爭,即一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力取決於整個產業鏈的綜合競爭力。當前,中國雖然在中低端製造領域建立了完整的產業鏈和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產業大而不強,產業基礎並不牢固,傳統競爭優勢趨於減弱,亟需通過推進產業鏈現代化重塑中國產業競爭新優勢,保持和提升產業競爭力。
基於當前中國面臨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對標建設製造強國和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產業鏈現代化可以從四個方面去理解。一是產業鏈完整性。產業鏈完整性是產業鏈現代化的前提。作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中國製造業最大的優勢在於產業門類齊全和產業鏈的完整性。但是,近年來特別是中美貿易摩擦以來,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工組裝和低端製造環節加快向外轉移,產業鏈完整性受到威脅,如任其發展,勢必會削弱中國產業的競爭優勢,必須千方百計保住中國產業鏈的完整性。二是供應鏈安全性。供應鏈安全性是產業鏈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須提高中國高技術產業鏈應對外部“斷供”的能力,增強產業鏈韌性,維護供應鏈的安全性。三是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基礎高級化是產業鏈現代化的核心。產業基礎能力猶如地基,決定著一個國家產業的實力和競爭力,影響到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水平。雖然中國產業規模很大,但產業高質量發展所必需的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四基”嚴重受制於人,必須提升中國產業鏈協同創新能力,提高工業“四基”水平,打牢中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四是價值鏈高端化。價值鏈高端化是產業鏈現代化的目標。中國產業總體處於價值鏈的中低端環節,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和投資出口驅動,隨著資源環境矛盾加劇和外部需求變化,傳統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亟需推進產業鏈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進入價值鏈的高附加值環節,以獲得更大的收益分配。
推進產業鏈現代化面臨幾大挑戰
文章認為,中國推進產業鏈現代化雖然具備工業總量規模大、產業配套能力強、市場需求前景廣、新型舉國體制等優勢,但是也面臨不少挑戰。
一是成本高企不利於保持中國成本導向型產業鏈完整性。近年來,中國製造業面臨的人工、土地、資金、能源、物流等綜合成本快速上升,不僅遠高於對中國低端製造業構成替代的越南、印度等國家,與推動製造業回流的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成本差距也在縮小。受此影響,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代工企業和加工組裝環節陸續向越南、印度等國家遷移,同時部分在華從事加工製造的外資企業也開始遷往美國。從事下游終端產品生產的代工企業既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也是產業鏈龍頭企業,其遷移往往會帶動上游和配套企業的跟進轉移,對中國保持成本導向型產業鏈完整性及競爭優勢帶來重大挑戰。
二是協同創新不足制約產業鏈整體水平提升。產業鏈水平提升遵循“木桶”理論,任何一個環節的不足都會影響產業鏈整體水平的提升,在產業鏈創新方面亦如此。目前,中國很多領域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不夠緊密、協同研發動力不足,各領域科技創新活動分散封閉“孤島現象”突出,存在碎片化問題,尚未形成協同聯動、共贏共生的創新生態體系。在技術協同創新方面,企業在產品和工藝方面選擇獨立創新的比例遠遠大於合作創新,企業間交流合作不足、各自為戰。在共性技術攻關方面,雖然中國已建立140餘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但只有一些聯盟處於比較活躍的狀態,發揮作用較為有限。在要素協同方面,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聯動不夠緊密,技術、人才、資金對產業鏈水平提升支撐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