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台滬三地學者相約雲端,探討中美博弈下兩岸關係與港台關係 |
第二,以競爭來定義中美合作。與特朗普不一樣,拜登把中國視為對手,而不是敵人;他認為跟中國的競爭不完全是國家利益的衝突,也是治理體系的競賽。拜登在奧巴馬執政時期出任副總統。他的內閣也有很多都是奧巴馬時代的人。但拜登認同特朗普的對華立場和原則,只是認為其做法是錯的。打一個直白一點的比方,特朗普和拜登都希望在中美競跑中勝出,但特朗普是出損招不讓別人跑快,拜登是想辦法讓自己跑得更快。
李劍諸引述拜登的話說,“中美關係原來是以合作來定義競爭,現在是以競爭來定義合作”。競爭與合作的次序對調,實質上反映了中美關係的變化。1980年開革開放之初,中國GDP只有美國的7%。但時至今日,根據包括IMF在內的多個專業機構和智庫的評估,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只是時間問題。中美之間明里暗里的硬碰硬,將會成為新常態。
李劍諸表示,整體看來,美國的綜合實力一枝獨秀,仍是當今世上唯一超強。但美國已意識到,中美力量對比,無論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都已朝對中國有利的方向發展。用大陸官媒的話說,“中國從未如此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習近平主席3月初在全國政協的一次聯組會議上“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的表述,被媒體廣泛引述。“平視世界”的背後,是中國經歷的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綜合國力的支撐。21世紀以來,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迅速崛起,經濟總量在全球占比接近40%,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0%。“東升西沉”的歷史大潮撲面而來。世界權力數百年來一直在西方幾個大國之間輪流“倒手”的局面已不復存在,西方國家主導的勢力版圖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第三,美國要有戰略耐性。3月初,拜登發表走馬上任之後首份《國家安全戰略指南》,羅列了四個對手,分別是中國、俄羅斯、伊朗、朝鮮。這四個當中,後兩者被標為“區域演員”,只有中俄才是世界級的玩家。但俄羅斯的GDP總量,相當於中國的珠三角。換言之,中國才是美國的頭號對手,是“唯一有能力結合經濟、外交、軍事及技術能力,挑戰穩定和開放國際社會的競爭者”。
李劍諸指出,拜登提出要以“戰略耐性”(Strategic patience)處理對華關係。“耐心”一詞看似簡單,實則耐人尋味。表面上看,是在強調美國新一屆政府需要時間全面審視對華政策,背後更反映出其應對中國崛起的力不從心和舉步維艱。眾所周知,特朗普執政後期,“病急亂投醫”,脫鈎、制裁等強硬手段被濫用,“工具箱”過度消耗,中美關係也跌至建交以來的最低點。但中國不僅未能被壓垮,反而變得更有韌性。拜登的策略,是打算與中國展開一場馬拉松式的競跑,而不是特朗普那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簡單粗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