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是對國際干預的期盼和“感恩”心理持續增強。隨著美國發起對華戰略競爭,把支持台灣作為重要抓手,竭力“以台制華”、“以台污華”、“以台圍華”,並糾集其他西方國家在政治、外交、軍事上跟進挺台,營造了對民進黨當局有利的一定國際氛圍,激發了台灣部分民眾以國際干預對衝我反“獨”壓力的期望值。在政治力量的操縱下,台灣社會親美日、親西方心態日益強化、固化、單向化。
另一方面,鄭劍表示,在台灣民眾的“前統一意識”諸現象中,也有對推進統一有利的一面:
一是對統一必然性和可以遇見性的認知實質上升。在兩蔣統治時期、李登輝執政前期,絕大多數台灣民眾對兩岸必然統一的前景沒有懷疑,甚至有所向往,支持“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亦有所謂“左統”勢力,支持大陸解放台灣。但此後形勢便逐步轉向,絕大多數島內民眾轉而反對統一,更反對“一國兩制”,“台獨”思潮隨之同步逐步滋長。但是,隨著大陸的快速發展、兩岸實力地位日以傾斜,台灣民眾的“被統一”意識逆勢上揚。到蔡英文第一任期,民調中認為兩岸必然統一的一度民眾過半,目前維持在近半狀態。假如反問台灣民眾是否認為“統一不可能”,內心深處真正相信者將寥寥無幾。不但如此,從島內輿論反映看,台灣民眾對兩岸統一的時間,已經由以往的遙不可及、後代子孫的事,轉變成歷歷在目、看得見摸得著了。
二是推崇更加務實和個人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特別是40歲以下的年輕人,更注重民生問題,更注重個人利益,更注重兩岸關係與個人前途命運之間的實際利害。越是年輕群體,這個現象越是突出。這是工商社會、優渥生活、西式教育的結果,是“小確幸”、無奈感交織形成的。2019,《遠見》雜誌民調結論表明,“台灣年輕人比想象的更務實”。“90後”最關心的是民生與經濟議題,教育和食品安全位列第二。國際局勢位居第六,比“80後”高出十個百分點。另有民調表明,如果美國與中國大陸發生戰爭,只有約20%表示應該明確站在美國一邊,近半表示不應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