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蔡東杰語中評:已有兩次世界戰前夕的味道
http://www.CRNTT.com   2020-07-30 00:13:19


蔡東杰。(中評社 方敬為攝)
  中評社台中7月30日電(記者 方敬為)針對美、中互相關閉對方總領事館的後續效應,中興大學法政學院院長蔡東杰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美中雙方互相關閉總領事館的行為,代表兩邊對抗從靜態走向動態,意味著實質外交戰開打,加上近期雙方軍事行動升溫,這樣的軌跡模式很類似兩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戰爭邊緣危機”,稍有不慎,隨時可能擦槍走火。

  蔡東杰,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現任中興大學法政學院院長、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日韓總合研究中心主任等職,並擔任中華當代兩岸學術交流協會理事長等職。

  美國政府7月21日要求大陸關閉駐休斯頓(Houston)總領事館,並指其涉間諜活動,大陸隨後於24日反制,下令美國關閉駐成都總領事館,一來一往,美中衝突升溫,成為國際焦點。

  分析美中互相關閉對方總領事館的後續效應,蔡東杰表示,從2018年美中展開貿易對抗開始,美中競爭激化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及趨勢,背後原因,除了有兩國競爭結構上的因素,近期美國手段加壓,則是特朗普因為迫近大選,考量勝選連任,加強操作反中牌。從歷史來看,外交總是內政的延長,特朗普一系列的作為,有七成是以此為出發點,三成則是維持既有對中的外交政策。

  蔡東杰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之前,美國對抗激化的過程,大多數仍是在唇槍舌戰,以文攻為主,雙方頂多透過外交辭令、政策變化彼此攻防,例如美國推出一連串涉疆、涉港、涉台等法案,以政策手段打壓中國,然而,關閉領事館則是靜態走向動態的指標,與過去的對抗模式截然不同。

  以文攻的狀態來說,蔡東杰表示,無論是發言人的外交辭令或是政策衝突,基本上仍較傾向靜態的對抗,因為在政策執行的過程當中,仍有很大的行政操作空間,不過,關閉領事館這種做法,則是屬於實質行為,甚至比兩強軍事行動較勁還要直接。

  蔡東杰說,今年初以來,美國與大陸的軍機、船艦在台海、南海周邊不斷出沒,雙方軍事活動頻率提升,最近美國軍機巡弋的範圍,甚至迫近中國領土,軍事競爭升溫,但這樣的較勁,仍可以一種基於國際法或者例行性的概念去解釋,雖然動作有出來,但還不至於到正面衝突的程度。

  可是,關閉領事館的動作,基本上是宣告美中正面衝突,將過去靜態對峙拉到動態範圍,蔡東杰表示,雙方對峙一旦拉至動態範圍,基本上就是進入“安全困境”概念,雙邊的安全程度將呈現“向下螺旋”狀態,熱戰風險也隨之提升。

  安全困境概念,在兩次世界大戰前夕都發生過,蔡東杰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在於,1914年6月28日的塞拉耶佛事件(又稱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及蘇菲,霍恩貝格公爵夫人遇刺案。Assassination of 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of Austria and Sophie, Duchess of Hohenberg),奧匈帝國皇儲在塞爾維亞遇刺身亡,因此引發了外交戰,這就是安全困境的開始,雙方開始直接且針對性對峙激化後,惡性向下螺旋交疊,最後引發世界大戰。

  蔡東杰說,原本奧匈帝國只是希望交出兇手,要認錯、懲罰,可是從奧匈帝國跟塞爾維亞的外交戰開始,將其他國家一個一個捲進爭端,產生惡性循環堆疊,於是從單純的外交戰升級為熱戰的狀態,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歷史案例。

  此外,二戰前夕的道理皆同,蔡東杰表示,尤其美中目前對峙的情境,跟二戰之前的大環境更加高度類似,都是從大規模的經濟恐慌開始,1929年的經濟恐慌,產生排外情緒、民粹浪潮,隨後牽引出貿易戰,接著引發極右派的聲浪,逐漸進入決策核心圈,最後就是大戰。

  目前的情況也是如此,蔡東杰指出,從疫情後經濟危機,到排外民粹型的言論上升,到國家間爆發貿易戰,接著挑起極右派的情緒,並逐漸從政策上來表現出對立,然後逐漸地,熱戰徵兆就開始出來。

  蔡東杰向中評社分析表示,美中之外的國家都要謹慎小心,二戰爆發前,有許多戰前危機,包括摩洛哥危機、巴爾幹危機等,這些都是軍事熱戰前夕的摩擦,現在台海、南海等地都類似危機的潛在火藥庫,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爆。目前的狀況就是一種戰爭邊緣的摩擦,所以同時要關注台海、南海的情勢,在過去人類的歷史當中,國際政治大環境惡化,戰爭態勢就會上升,所以從比較悲觀的角度來說,危機的升級不能不防。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