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河南博物院“出圈手册” 帶來怎樣的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22-03-07 15:33:22


  中評社北京3月7日電/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脫胎”於唐代彩繪陶俑的唐宮少女穿越千年,在舞台上歡快起舞;埋著微縮版青銅器、元寶、銅佛等仿制文物的考古盲盒供不應求,掀起“考古熱”;支付寶“地下室”模擬考古現場,還原洛陽鏟等考古器具,人人都能成為數字“考古官”……

  一次次的文化創新嘗試,一件件爆款產品,使得河南博物院迅速“出圈”,並擁有了自己的文創IP。兩會期間,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向北京青年報記者講述了他關於博物院文創產品走紅的思考以及對文化創新的建議。

  深挖文物內涵 將每一件文物的內涵淋漓盡致地展現

  馬蕭林認為,在進行文化創新時,要時刻把握一個大前提就是“深挖文物內涵”,在“理解”的基礎上“挖掘”,將每一件文物的內涵淋漓盡致地展現。

  公開資料顯示,由國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資興建的河南博物院新館於1998年落成並正式對外開放,2009年被國家確定為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館藏文物達17萬餘件,時間跨度上至舊石器時代,下迄近現代,反映了中原文明的起源與發展。

  “我們非常希望公眾能更多走進河南博物院”,在馬蕭林看來,從社會層面來講,博物館是一個很神聖的地方,公眾對博物館充滿期待,越是如此,博物館就更要發揮好自身“公共文化空間”的價值。博物館在日常陳列展覽的工作之外,以文物保護為基礎,深入挖掘文物內涵,讓其價值得到更全面的展示,為傳統文化和當代生活的相融相通打下良好基礎。

  馬蕭林了解到,現在不少博物館的文創工作是被動的,把場館的部分空間承包或租給某個企業,完全由企業來開發產品和營銷管理,他認為這樣的運營方式可能會弱化博物館參與的積極性,影響博物館“社會效益”的充分發揮。“河南博物院始終都是我們自己在管理,包括在與企業合作開發文創產品的時候,也是以我們為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