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北約峰會邀非會員 蔡東杰:顯示美國走弱
http://www.CRNTT.com   2022-06-17 00:37:08


 
  蔡東杰指出,過去北約主要涉及的範圍除了歐洲本土,頂多就是地中海圈或是中東比較靠左側的區塊,包括北非、敘利亞、以色列等,印太地區不會是北約成員關注的重點,因為就地緣戰略意義來說,關係太過遙遠。加上北約是一個共識決的單位,若要擴到印太地區,需要絕對高度共識,因為此舉需要大規模投入,更需要長時間、凝聚高度共識才可能促成,嚴格來說,至少短期之內是不可能的。

  蔡東杰提到,過去幾年來零星的北約成員,例如法國、英國、德國乃至於荷蘭,的確有一些軍事行為到印太區域施展,可是目前基本上只能夠視為個別行動,無法代表北約的一致方向。

  針對今年北約峰會邀請許多印太區域的非成員國參加,蔡東杰分析,基本有兩個方向可以觀察。第一個是對美國來說,是某種戰略轉型的象徵,因為美國過去在處理戰略的過程當中,基本上是“Case by case”,以區域為單位來處理問題,北約就是針對歐洲周邊的戰略因應,印太戰略則是另一個區域戰略概念。

  蔡東杰說,因此美國通常是以區域為單位去鎖定特定的問題,再鎖定特定的解決團隊去處理戰略事態,這也代表美國的力量大到一次可以處理N個問題,有能力在全球各區域分別因應不同的戰略事態,所以過去北約歸北約、印太歸印太,兩者系統是不會有重疊的地方,因為美國在印太也有QUAD、AUKUS等組織布局,如今非北約成員國卻參與北約峰會,當然某種程度也透露出,美國在全球戰略部署上出現力有未逮的狀況。

  蔡東杰進一步指出,也就是說,美國過去單獨處理歐洲問題、單獨處理亞洲問題,現在假設將亞洲與歐洲的團隊放在一起,美國會比較省力,也代表美國的力量可能比較下降,因此需要各區域的盟友更團結。

  他說,第二個,也正因為美國呈現某種力有未逮的狀態,對其他依賴美國安保的國家而言,更需要尋求其他安全資源,過去可能只要單純依賴在美國的保護傘之下就可以,對日本來說或者對歐洲來說,只要與美國保持合作,就可以解決大多數的安全問題,但是美國當前面對力量衰退,其他國家也會有危機意識,希望在資源上相互合作整合,以因應後美國時代的戰略部署。

  所以,蔡東杰認為,北約邀請位在印太地區的非成員國參與峰會,正代表大家都需要大於美國的力量,彼此相互支援,也暗示著目前全球的秩序逐漸的進入到後美國時代的象徵。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