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洪雯答中評:香港解決深層次矛盾要依賴自身
http://www.CRNTT.com   2021-07-13 00:19:49


洪雯指出,香港需有一個相對均衡的產業結構,讓所有人都能夠受益(中評社 梁帆攝)
 

  香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經歷了幾次產業的轉型,享受紅利之餘也帶來了“產業空心化”的後患。香港的服務業具備國際功能,但是與本地的社區、社會脫節,只有小部分人受益,鞏固、發展“二號香港”迫在眉睫。洪雯提出了“2.5產業”的概念,她表示,這是位於服務業與製造業中間的一種產業,既充分發揮香港服務業的優勢,同時規避了大規模製造業需要大量土地和勞工的問題。“2.5產業”不僅能推動香港產業結構的實體化和多元化,還能夠為香港的貿易物流革新、科技產業生態建立、與大灣區雙向優勢互動等奠定堅實的基礎。

  洪雯說,我們總是講“香港研發加深圳產業化”,過去十幾年都是這麼做的,的確充分利用了兩邊的優勢,但結果香港只有研發,而研發終究不是產業。這令香港永遠享受不到產業發展所帶來的乘數效應(Multiple Effects)。無產業人才,只有實驗室裡面很少數的研發人才,其成果就以論文、專利等形式轉化到深圳去。現在的香港想要發展科技產業,光有研發是不行的。所以香港在發揮研發上面的優勢、將研發成果轉移深圳產業化的同時,也應去尋求新的方式。其中書中提到,“深圳研發加香港產業化”事實上並不是沒有可能。新加坡比香港人口更少,成本不比香港便宜,土地也不比香港多,但2019年它的第二產業在整體GDP中的占比達到22%,而香港只有6%。同樣,瑞士有著近似香港的人口數量,成本不低且環保標準更高,第二產業在整體GDP中的占比更達到25%。香港也需有一個相對均衡的產業結構,讓所有人都能夠受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