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民聯在建議書中提到,今天的香港正處在與國家二十大戰略部署對接、走向由治及興的關鍵期,2023 年更是香港萬向疫後復常的再出發之年。經民聯以此為重點,對於 2023/2024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兩大主題:恢復經濟與重振民生。在12個政策節疇提出共100項建議,包括推動全面通關、重振旅遊,帶動文體發展;有序“撤辣”,加快建屋造地;重新啟動工商;把握“內外循環”機遇等。其中在紓解民困方面經民聯建議推出消費券計劃,成立恆常的失業援助金、提供新一輪電費補貼等等。
可以看到,各界別對於財政預算案的共同聚焦在於“重振經濟”,而是否繼續派發消費券則成為爭論焦點。提倡繼續派發者希望借此刺激沉痾待愈的經濟;反對者則認為政府財赤壓力頗大,派發消費券作用輕微且有違量入為出的審慎理財原則。
筆者認為,代表不同界別的政黨尤其是立法會議員,對政策提出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看法是政治生態與輿論生態健康的表現。社會各界對復甦經濟的目標達成共識,消費券只是其中一項可供選擇的措施、方法。各界可“求同存異”,考驗的是政府從代表不同利益階層的聲音中,找出平衡的方式、作出有高度和遠見的政策決定。例如,應該考慮派發消費券是否利大於弊;財政赤字是否可因派或者不派消費券而出現明顯的變化;赤字的主要成因及疫情之後財政赤字是否可改善;消費券對於提振消費信心是否有幫助等等。同時,政策還應注意“患寡”又“患不均”,平衡各方的同時,也要重視政策解說的問題。
當然, 節流更應開源,“為有源頭活水來”,新年度財政政策必然要聚焦內外層面的“創造財富”,增強香港吸引力與競爭力是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