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特區立法會舉行大會,多位議員就香港教育議題發言(中評社 盧哲攝) |
蔡若蓮表示,據教資會瞭解,本學年修讀教資會資助學士學位課程的非本地學生人數,已增至超過17000人,相當於本地學額約百分之二十三。政府樂見各資助大學利用放寬上限,招收更多非本地學生來港升學。
而在二○二三/二四學年,在香港修讀全日制經本地評審公帑資助及自資專上課程的非本地學生共約64200人。其中,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約有23100名非本地學生,當中約14800人修讀學士學位課程,他們來自超過一百個國家或地區,修讀超過200項不同課程,佔該課程程度本地學額的百分之十九點九。其中約百分之七十三來自內地、澳門及台灣。
蔡若蓮表示,行政長官於二○二四年《施政報告》宣布在全球推廣“留學香港”品牌,包括爭取舉辦國際教育年會及展覽,推動本港專上院校提升與各地院校的合作交流,通過奬學金及其他誘因,吸引更多境外尤其東盟(東南亞國家聯盟)及其他“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來港升學,各大學都積極響應。加上百分之四十的非本地生限額是上限而並非指標,在擴大專上教育的規模過程中,要容許大學有空間及彈性,因應本身條件釐訂具體目標及步伐,循序漸進,以確保教學質素及配套完善,推動專上教育“擴容提質”,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蔡若蓮還提到,在院校自主原則下,大學可因應本身情況,自行釐訂合適的非本地生學費水平,確保至少收回所有額外直接成本。而擴大非本地學生限額,旨在鞏固高等高度國際化和多元化的優勢,吸引全球頂尖人才,提升大學的科研及教學實力,擴大香港人才儲備,助力香港經濟發展。增加學費收益並非政策目標。 |